
概述芷溪,福建闽西境内的万人客家村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宗祠林立,民居簇拥,风情别具,民俗独特,每年正月都有出游花灯、红龙缠柱、犁春牛、十番音乐、走古事、闽西汉剧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其中,芷溪花灯堪称客家民俗文化的奇葩。芷溪花灯源自苏州,保留了古苏州的花灯艺术和锣鼓音乐,300年来代代传承着“纸包火”的奇迹。每个花灯有99盏火,由琉璃杯装棕油点亮,通透澄莹,熠熠生辉,多时达百余个花灯,组成一支花灯长队,首尾相接、明烛夜空、花团锦簇、琳琅满目、十分壮观。芷溪迁出的后裔杨成武上将观芷溪花灯录像后,即致信赞其“有特色举世无双,很惊险乐在其中”。
历史由来杨显桂,字窦仙,号燕山,芷溪杨背杨氏第十六世祖。公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由太学生入京考授州同,任职苏州,娶当地女子吴二姑为继配,因二姑酷喜苏州花灯和锣鼓,故公携妻回乡时将其一并带回,遂于芷溪及周边乡隘流传,迄今已有三百年历史。
出案规则顺序:背园杨姓——阁康邱姓——邱坑、店背、水井背邱姓和华屋华姓——杨背杨姓——背园杨姓——阁康邱姓——邱坑、店背、水井背邱姓和华屋华姓——黄姓,按年轮流,八年一循环。
规则:
1、出游时间为正月初一到初四、初六、初七、初九到十二,正月十三到二十及四月初八。
2、正月初五、初八为忌日,一律不游。
3、正月初一到初四、初六路线只敬奉洪福公王、天后圣母和邱坑公王,花灯宴前后均为荤菜。
4、正月初七为“齐灯”日,所有花灯必须出游,路线与前几天一致,上午要备好三牲、香、烛、纸、炮到洪福公王神座前敬奉,花灯宴前后为荤菜。
5、正月初九到正月十二称“案日”,正月初九到十一路线为“游四方”,不再敬奉神明,背园、寨上、草坪、阁康、邱坑、店背、水井背和黄杨两姓的全部老屋都要游到,此3天需斋戒,花灯宴前后均为素菜。
6、正月十一为“正日”,一般全部花灯都会出游,常配有龙灯、古事。
7、正月十二为“还礼”日,路线随意,主要任务是到亲朋好友家“还礼”,花灯宴为出灯前吃素,归后吃荤。
8、若至正月十二安排不完,正月十三至二十(百花生日)均可安排,路线随意,花灯宴前后均为荤菜。
9、四月初八随意出游。
工艺特点结构:芷溪花灯主要分上下两部分,共99盏火。上部分称“宝盖”,为里外、上下各三层的六角一体阁楼,阁内为各类人物造型,绘花鸟鱼虫,写吉祥祝语,盖顶镶玛瑙,共35盏火。上层为5个牡丹花灯5盏火,内层6盏火;中层为6个凤鸾灯6盏火,内层6盏火;下层为6个鳌鱼灯6盏火,内层6盏火。中层和下层各连一厢走马灯,“上火”后二者反向旋转,凤头鳌首缀五彩细珠。下部分为花灯主体,分里外三环,共64盏火。中轴2个灯,上为宝伞纱灯,互邻并排3盏火,下为花壶灯1盏火(过去为垂直层叠的3盏火,因技术问题改为1盏火,但原先3盏火亦称1盏);中环为6串30个灯30盏火,一般为六角宫灯,也有牡丹灯或花钵灯;外环为5串30个花篮灯30盏火。
组装:主体部分小灯均由细铁丝上下提调组成,宝盖用11根粗红棉线(9寸6根、7.5寸2根、4.5寸2根、4寸1根)系于弓形竹杆顶端(杆端口一般用大红纸花或插花装饰)。
配件:
1、火螺子:细铁线弯成螺旋状作为灯芯支持架,150个左右。
2、琉璃杯:必须透明,150个左右。
3、灯芯:细红棉线,150个左右。
4、灯油:无烟植物油,主要用棕油,茶油或花生油亦可。
5、花灯雨伞1把。
6、档风草席1番。
7、领路提灯1对或2对。
8、牌板灯若干。
队伍配乐队伍:每个花灯需开道1-2人,领路提灯2或4人,锣鼓队6人,抬灯师傅6人以上,抬伞1人,抬席2人,提琉璃杯2人,其他若干人,大致30人左右。若有牌板灯或十番可达40-50人。
配乐:
1、苏州锣鼓:使用鼓、铜钟、铜锣、大钹、小钹、苏锣6种民间乐器,乐谱分为两段,重复演奏。
2、十番音乐:使用笛子、秦琴、三弦、二胡、板胡、京胡、大胖胡、小胖胡、板眼、碰铃和锣鼓等民间乐器,有固定的乐谱。
花灯宴出门前称“点心”,一般菜肴比较简单。花灯归到家中方为正宴,看灯宾客齐座,菜宴上佳,讲究山珍海味,席间燃放烟炮助兴,主菜上毕,猜拳声起,常至深夜。
芷溪官方网站芷溪的官方站点—芷溪网WWW.ZHIXI.NET,里面提供了关于芷溪的资料,人文、风俗、以及住宿的具体信息。为研究芷溪古建筑和驴友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