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佐夏(1893—1971) 字益甫。广饶县徐楼村人。著名药理学家。1913年9月,徐佐夏考入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1917年7月毕业后,到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
当校医。 1918年2月,到济南省立医学专门学校任教师。1920年春,赴德国留学,先后在柏林大学、提兵根大学和格莱夫司瓦尔多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柏林药理研究所任研究员。1924年, 徐佐夏回国,在北平大学医学院任药理学教授。1937年3月,再次赴德国柏林大学进修。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回国,在西北大学医学院任教授兼院长。1945年,任江苏医学院教授。1951年8月,调任山东大学医学院院长。1956年,山东大学医学院独立为青岛医学院,徐佐夏任青岛医学院院长。此时他已年过花甲,领导教学之余,忙于编写教材,著书立说,所得稿费,全部捐献给学院。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出席全国文教卫生战线群英会。
徐佐夏为祖国的医学事业辛勤工作50余年,曾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青岛分社副主任委员、青岛市政协副主席、中华医
学会山东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科协常委、山东省药学会理事长、青岛市科协副主席等职。
他致力于医学研究工作,主要译著有《药理学》《毒理学》《处方学》《简明药理学实习》《植物疗法》等。1958年后,领导创办了青岛医学院制药厂,他主持
研制成功了“血压立定片”、“抗哮喘片”等12种新药。他十分重视对祖国医学遗产的发掘和整理,主持了“甘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松节油对破伤风毒素的解毒作用”、“苏木对人体各系统的作用”等实验研究,促进了中药在医学临床上的应用。“文化大革命” 中遭受迫害,1971年11月1日去世。1979年,中共山东省委为其平反昭雪。
徐佐夏(1895~1971)著名药理学家、一级教授。字益甫,广饶人。191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专门学校。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柏林大学医学院任药理研究员。1924年回国,先后在北京、西北等几所大学任教授。后来又两次出国进修。回国后,曾任西北医学院院长,江苏医学院副院长。1951年应聘任山东大学医学院院长兼药理教研组主任、教授。1953年后,连续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青岛分社副主任委员,青岛市政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山东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药典编委会委员,山东省科协常委,山东药学会理事长,青岛市科协副主席。先后被评为青岛市、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出席全国群英会。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专长药理学、药用植物学、毒理学。主要著译有《简明药理学实习》、《处方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另有论文多篇在国外发表。由他领导试制成功《血压立定片》、
《抗哮喘片》等10多种新药。
徐佐夏
徐佐夏(1893~1971) ,字益甫,徐楼村人。民国2年(1913年)9月考入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民国6年(1917年) 7月毕业后,到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当校医。民国7年(1918年)2月到济南,在省立医学专门学校任教师。民国9年(1920年)春,徐佐夏到德国留学,先后在柏林大学、提兵根大学和格莱夫司瓦尔多大学学习。毕业后在柏林药理研究所任教研员。因研究药理学有独到创建,获博士学位。
民国13年(1924年),徐佐夏由柏林回国,在北平大学医学院任药理学教授。民国26年(1937年) 3月重返德国柏林大学进修。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谢绝同事们的挽留,毅然返回祖国,决心将医术贡献给抗日战争。当他到达青岛时,北平已沦陷。在北平办医学院的同学、朋友请他去北平工作。徐佐夏拒绝邀请,越过日伪封锁线,奔赴抗日战争的大后方--陕西,在西北大学医学院任教授兼院长。他出于爱国主义的热情,曾率领30余名学生组成的抗日救亡宣传队,到汉中进行抗日宣传。民国34年(1945年)2月,徐佐夏到江苏医学院任教授。
1949年春,江苏医学院院长胡定安劝徐佐夏去美国从事药学研究,台湾的一个美资制药厂也请他去台湾工作,并表示给予优厚的待遇。徐佐夏不为金钱所动,决心留在国内同全国人民一道迎接解放。
全国解放后,徐佐夏精神焕发,工作热情愈加高涨,决心为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奋斗终生。当他得知山东大学医学院师资不足时,恳切请求去那里工作。1951年8月,徐佐夏调任山东大学医学院院长。在他的积极努力下,该学院得以不断巩固和发展。1956年,山东大学医学院独立为青岛医学院,徐佐夏任青岛医学院院长。
年过花甲的徐佐夏回到山东后,面对设备简陋、人员不足的现状,除教学和处理日常繁忙的行政事务外,还在百忙中抓紧教材的编写和著书立说的工作。他节假日很少休息,有时自己忙不过来,就让老伴和儿媳替他查找资料,誊抄文章。著作出版后所得稿费,全部献给学院。1962年,徐佐夏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全国文教卫生战线群英会。
徐佐夏十分重视继承祖国医学遗产。直到晚年,尽管体弱多病,仍坚持带领药理科研人员对中药进行研究。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惨遭迫害,被关押在“牛棚”里,但仍念念不忘所担负的“口服避孕药”这一国家科研课题的研究。然而,正当国内首创的“口服避孕药”进入大规模临床实验的关键时刻,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的徐佐夏,于1971年11月1日含冤去世。中共山东省委于1979年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徐佐夏为祖国的医学事业辛勤工作50余载,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曾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青岛分社副主任委员,青岛市政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山东分会副理事长,山东省科协常委,山东省药学会理事长,青岛市科协副主席等职。
徐佐夏终生致力于医学研究工作,专长药理学、药用植物学和毒理学。他的主要译著有《药理学》、《毒理学》、《处方学》、《简明药理学实习》、《植物疗法》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