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时含水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2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所谓逐时含水量是指基质材料中任意时刻的含水量,即从试验开始到试验结束任意时刻基质的含水量。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逐时含水量对霉菌的生长繁殖起到决定性作用。

1.逐时含水量的性质

可变性:逐时含水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外界环境的参数变化而变化。

即时性:由可变性可以推出即时性,即逐时含水量时刻都在变,没有固定的数值。

惰性:当外界条件变化不大时,逐时含水量变化很慢。

2.逐时含水量的影响因素

空气的相对湿度: 随着空气中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

基质材料自身的含水量: 基质自身的含水量只对初期的逐时含水量有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基质自身的含水量处于次要地位。如第三个阶段的试验中,自身含水量较大的大豆、大米第四天就发生了霉变,但是随着自身含水量的降低,发霉等级达到2级后处于稳定状态。

基质材料离蒸气源的位置:离蒸汽源越近,逐时含水量越大。

基质的孔隙率: 即基质的松散程度,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影响因素。在自身含水量一定时,相对湿度较大时孔隙率越大越容易吸湿,可以获得越大的逐时含水量。在相对湿度较小时孔隙率越大越容易失去水分,逐时含水量降低的越快。就象试验中馒头这种基质,在同样的自身含水量下,在相对湿度较大时容易霉变,在相对湿度较小时很难霉变。相反,对于大豆这种基质材料,在自身含水量很小的情况下,由于质地较为紧密,就算相对湿度很大,也较难霉变,如第一阶段的大豆1;在自身含水量很大的情况下,无论相对湿度大小都能霉变只是发霉等级有所区别,如第一阶段的大豆3和第三阶段的大豆。

3.由逐时含水量的影响因素得到的控制基质材料霉变的方法

控制空气相对湿度,使得空气的相对湿度较小,从而不利于霉变的发生。

控制基质自身的含水量,即对基质进行干燥处理。

防止水蒸气接触基质材料。

控制基质的孔隙率,可以采取压缩基质使其孔隙率减小的方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