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和区域规划系主任、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
现任: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副部长(兼)
北京大学校园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建设部高等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校园规划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理事会理事北京市东城区专家名人学者协会常务理事
〖城市规划〗杂志编委〖国外城市规划〗杂志编委
〖规划师〗杂志编委〖华中建筑〗杂志编委
〖城市发展研究〗杂志编委〖城市经济〗理事会理事
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指定参考用书编审委员会委员
日本都市规划学会会员日本都市规划家协会会员
日本都市环境设计协会会员日本芝浦工业大学环境系统学部城市与区域规划讲座客座教授
辽宁省锦州市政府、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政府、北京市大兴区工业开发区、江西省新余市等地方政府顾问
研究方向:
现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设计、社区规划与环境设计的研究、教学和规划设计及旅游规划、城市和区域开发项目策划。1989年在日本东京大学获日中科学技术交流基金会优秀研究成果奖,2000年获中国政府特殊津贴。
发表著作:
主要著书有《都市圈环境规划方法》、《亚洲的景观风貌-中国的大规模土地开发与景观的变貌》等5部。在国内外各种科学技术和经济学类核心刊物及专业技术刊物发表的论文有:《"世界大都市"东京CBD的功能与形态》(1998年)、《国外城市设计制度与总体规划》(1998年)、《可持续社区规划的理念与方法》(1998年)、《国外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动向》(2000年)、《创造城市魅力的新规划理念--集客型城市开发的新动向》(2000年)、《大学校园空间持续成长的原理及规划方法》(2002年)、《试论景观与环境意识》(2002年)等50余篇。
科研项目:
1990以来,先后主持、承担完成了包括日本国家与地方各级政府及企业集团,世界银行及我国国内数十个城市和建设部等国家部委委托的、涉及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环境设计、城市景观规划、风景区规划、旅游规划等80多个规划设计项目。
主持与负责完成的科研项目有:《CBD(中央商务区)的功能与形态的研究》(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工作框架研究-区域规划的发展与完善》(1999年、建设部项目)、《"十五"期间和2015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区建设发展研究》(2000年)等30余项。
近十年来,在国内外主持、负责完成的主要规划设计项目有:《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区第三大街环境设计(总体规划、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2000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景观体系规划设计》(2001年)、《井冈山市茨坪中心区城市景观规划设计》(1998年)、《杭州三江度假区的开发构想与规划设计》(1996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高级商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1995年)、《山东省日照市山海天教授花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与住宅户型设计》(2001年)、《北京明皇城西南角遗址保护与展示规划设计》(2001年)、《广西南宁市风岭新区分区规划》(1999年)、《广西南宁市风岭新区城市设计》(2000年)、《北京市西城区景山-团城地区地域标志系统设计》(1999年)、《北京大学校园总体规划》(2000年)、《北京大学科技园中关村园区详细规划》(2000年)、《北京大学科技园中关村园区成府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2000年)、《四川国内数码贸易港修建性详细规划》(1999年)、《深圳市南山区分区规划研究》(2001年)、《河南省辉县市总体规划》(2002年)、《日本春日部市城市综合开发规划》(1991年)、《日本滨松市西部地区交通体系与土地利用规划》(1991年)、《日本静冈县滨名湖地域景观规划》(1993年)、《日本东京都江户川区总体规划》(1997年)、《辽宁省中西部地区重要古遗迹的保存、修复及旅游资源开发规划》(1994年、世界银行项目)、《昆明市旅游圈环滇池示范景区规划》(1999年、北京大学与云南省的省校合作项目)、《浙江省千岛湖梅峰主景区旅游开发规划》(1996年)、《安徽省万佛湖旅游区总体规划》(2000年)、《安徽省万佛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0年)、《张家界武陵源数码生态村总体规划》(2000年)、《中关村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区发展战略规划方案》(1999年、北京市重点项目)、《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2002年)、《南京都市圈规划--旅游产业一体化研究》(2002年)、《马鞍山市旅游总体规划》(2002年)、等80余项。
目前正在主持承担的主要规划项目有国家旅游局、三峡建设委员会、国家计委、西部开发办等国家六部委委托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2002-03年)、《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仙村湖休闲度假区详细规划设计》(2002-03年)、《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总体规划》(2002-03年)、《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广府镇古城详细规划设计》(2002-03年)。
1989年获中日科学技术交流基金优秀成果奖,2000年获中国政府特殊津贴奖。
现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设计、社区空间规划、城市可持续再生途径等领域的研究、教学和规划设计及旅游规划、城市和区域开发项目策划。主要著述有:《都市圈环境规划的理念和方法》(川上秀光、吕斌等合著,日本环境科学学会出版社,1990)等5部。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
1990以来,先后主持、承担完成了包括日本国家与地方各级政府及企业集团,世界银行及我国国内数十个城市和建设部等国家部委委托的、涉及城市和区域规划、城市设计、环境设计、景观规划、旅游规划等100多个规划设计项目。1997-99年参加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BD(中央商务区)的功能与形态的研究”(批准号S9678006);2002—03年主持完成了由国家旅游局、国务院三峡办、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办、交通部、水利部国家六部委委托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成为由国务院批复(2004年7月)的我国第一个区域性旅游发展规划;2004年主持完成了山东省政府委托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指导完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基金项目“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Spatial Structure and Commuting Traffic: A Case Study of Beijing”,并发表于北京大学“君政学者”论文集(2004年),这一研究利用GIS平台,初步揭示了转型期北京城市空间重构对交通发生负荷的影响机理,构筑了这一领域研究的框架。2004年指导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5名硕士研究生参加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英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处联合举办的“首届中英城市复兴高层论坛”全国大学生城市规划设计竞赛(哈尔滨花园街保护街坊概念规划设计竞赛),以“城市功能的再生”与“城市肌理的再生”为主题的方案获铜奖。目前正在主持开展的主要研究项目有:亚洲城市可持续再生途径——北京与东京比较研究(日本东京大学COE合作项目,2005-07年).
社会兼职:
北京大学城市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副部长(兼)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校园规划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城市规划〗杂志编委
〖国外城市规划〗杂志编委
〖规划师〗杂志编委
〖华中建筑〗杂志编委
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指定参考用书编审委员会委员
日本都市环境研究所客座主任研究员
日本都市规划学会会员
日本都市规划家协会会员
日本都市环境设计协会会员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新技术园区、辽宁省锦州市政府、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政府、
北京市大兴区工业开发区等地方政府顾问
湘潭大学副教授男,中共党员,广东鹤山人。1990年大学毕业,分配在湘潭大学化学系工作。2000年6月,广西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6月,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同年晋升为副教授。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明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
一、主要研究成果:
论文:
1、《吴晗<胡应麟年谱>补正举隅》
2、《李商隐的梦与诗》
3、《<文心雕龙>的“体势”论》
4、《龙启瑞<浣月>诗初探》
5、《龙启瑞<春柳>词初探》
6、《“兴、观、群、怨”浅探》
7、《浅谈等韵图产生的背景以及〈切韵指南〉的特点与优点》
8、《是谁首倡“性灵”说》
9、《我国的两种“奇正”说》
1 0、《我国的贵和传统及其新发展》
11、《牡丹亭》“集唐诗”探析(《中国韵文学刊》2005.2期.)
学术专著:
《胡应麟文献学研究》
二、科研课题:
1、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代博学思潮与文学”(05CZW011,6.0万)
2、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韵文文体形成与演变研究”(03BZW033,7.0万)
3、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杨慎与盛明诗潮”(04CZW009,5.50万)
4、参与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中国韵文文体演变史”(03A051,2.50万)
5、主持湘潭大学博士与博士后科研费项目“胡应麟文献学研究”(042DB2,5.0万)
6、主持省教育厅青年项目“明代博学思潮与文学理论特色研究”(05B009,2万元)
三、主要讲授课程:
(一)本科课程:
1、文学作品选(唐宋)
2、文学作品选(元明清)
3、中国诗学研究
(二)研究生课程:
1、汉赋研究
2、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
四、主要研究方向:
1、古代文学
2、古代文论
3、古典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