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飞 男 1963年5月生,博士,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984年毕业于原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获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获博士学位,留校任讲师;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10月至1993年1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系进修;1995年1月-1995年7月: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高级访问学者(求槎奖获得者);2000年3月-2001年4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质学系访问学者;2003年11月至2004年1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系合作研究。1998年7月-2001年10月:担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副系主任;2001年10月-现在: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兼任《科学通报》特约编辑,《岩石学报》编委,《岩石矿物学杂志》副主编,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变质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地球物理与地质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3),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002),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1),北京大学最受爱戴教师奖(2001)。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3完成人)(1998),香港大学求槎奖(Croucher)(1997),中国地质学会暨《地质学报》优秀论文奖等。
主要从事与造山带形成与演化有关的岩石学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变质地质学。在新疆西天山榴辉岩相变质岩石中发现了一系列超高压变质矿物和特征结构,从而提出了新疆西天山是一类由洋壳俯冲发生超高压变质地区。这是我们国家继大别-苏鲁和柴北缘-阿尔金超高压带之后,确切报道的由洋壳岩石俯冲经历超高压变质的地区,并进一步确定了西天山超高压变质带是目前变质地热梯度最低的地区,因而引起了同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另外在很低温变质作用方面以新疆西准噶尔为例建立了含石榴石葡萄石绿钎石相平衡关系,纠正了一直认为石榴石只有在绿片岩相变质的条件下才开始出现的认识;建立了陕北鄂尔多斯盆地埋藏变质演化系列,提出了沉积物形成过程中源区的风化作用可使稀土元素发生分馏等观点。共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20多篇(国外SCI杂志论文10多篇)。目前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的几个造山带中,如:新疆西天山、青海甘肃的柴北缘-北祁连山和新疆西昆仑山等。重点是开展与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相关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地质学研究方面。现正在主持进行的科研项目:
1、国家973项目二级课题《中国西部大陆深俯冲作用的探究》(G1999075508)(1999-2005);
2、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中国西部超高压变质作用岩石学研究》(40325005) (2004-2008);
3、国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中方负责)《新疆西天山和北祁连山俯冲带变质作用地球化学研究》(2003-2005)(40228003);
4、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励基金项目《变质地质学研究和教学》(2003-2007);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祁连山含绿钎石硬柱石蓝片岩相岩石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2003-2005)(40272031);
6、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科研专题项目《西昆仑西段蛇绿混杂岩带岩石大地构造演化研究》(2003-2005);
7、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新疆西天山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成因地球化学研究》(2003-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