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前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2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梁前光(1916—1973) 蓬莱县(今蓬莱市)南王乡宿驾埠村人。鼓词家,胶东大鼓梁派艺术创始人。 1929年,梁前光去辽宁省营口市商店当学徒。1938年5月参加革命。同年7月,入抗日军政学校学习。次年3月,入沂南县山东鲁迅艺术学院戏剧

系学习,7月任胶东军区独立营五连干事。1940年,先后在八路军五支队前线剧团、北海区话剧团当演员。其间,编写了不少唱词,常在剧团演出前为群众和战士演唱,被称为“梁大鼓”。

1942年日军对胶东“大扫荡”,他随剧团疏散到蓬莱、福山、栖霞接壤的大柳行、燕子夼、门楼一带,利用组织蓬莱县盲人救国会的机会,认真向盲艺人周德香学习蓬莱大鼓,吸收福山盲艺人孙某的演唱特点,逐步形成了梁派大鼓独具特色的

紧张调、愉快调、基本调、悲调等四大新腔,配备了圆扁鼓和鼓架,将竹板改为钢板,形成了独特的大鼓艺术——胶东大鼓。 此后,他不断完善其艺术表现形式,学习蓬莱龙山店盲艺人任福庭的钢板功,又吸收多种民间锣鼓和秧歌鼓点,形成了大鼓套、起声、甩腔、平板、花腔、悲调、快板、反调快板、数板、落板、散板、烧纸调等一整套唱腔鼓板结构。表演时,打破了“怀中抱月”式的轻柔打法,铿锵有力的钢板由慢到快、由快到急,很快将观众带进特定的战斗气氛中,具有极大感染力。

战争年代,梁前光不断创新鼓词为抗战服务,曾编写《打大黄家炮楼》《赵保原屠刀下的一家人》《女担架》等30余个歌颂战斗英雄、反映战争和土改生活的曲目,在胶东各地演出,对鼓舞教育人民起了积极作用。梁前光抗日战争时期演唱胶

东大鼓用过的钢板和鼓架,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并陈列。

建国后,他被调至青岛市文联文工团、青岛市四方区文化馆工作。1956年被选为青岛市政协委员、文联筹委,培养了大批群众曲艺骨干。1973年于青岛病故。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