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战争史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2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决办法。

也可以解释为使用暴力手段对秩序的破坏与维护、崩溃与重建。古今中外的战争,概莫能外。

中国近代战争史(全)

中国近代战争史(全)

中国近代战争史

说明

第一章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第二节英国以武力推销鸦片,发动侵华战争

第三节英国侵华部署与清政府的海防战备

第四节英军首次北犯与清军定海抗战(1840年6月—9月)

第五节广东军民的抗英作战(1841年1月—5月)

第六节英军再次北犯与清军浙东反攻(1841年8月—1842年3月)

第七节英军侵入长江下游,沿江军民英勇抗战(1842年5月—8月)

第八节中国战败的原因

第二章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前期)(1851年1月—1856年8月)

第一节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形势

第二节金田起义与太平军转战广西(1851年1月—1852年6月)

第三节北攻湘鄂与东取金陵(1852年6月—1853年3月)

第四节定都金陵后的军政决策

第五节北伐(1853年5月—1855年5月)

第六节西征(1853年5月—1856年4月)

第七节一破江北江南大营(1856年2月—6月)

第三章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1月)

第一节英法等国企图扩大在华殖民特权

第二节清廷实行对内镇压对外妥协政策

第三节英国制造借口,挑起战争(1856年10月—1857年1月)

第四节广东军民抗击英法联军的进犯(1857年12月—1858年1月)

第五节英法联军第一次北犯(1858年4月—6月)

第六节英法联军第二次北犯(1859年6月)

第七节英法联军第三次北犯(1860年4月—11月)

第八节清军战败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四章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后期)(1856年9月—1866年2月)

第一节天京内讧后的战争形势

第二节石达开率军远征与最后失败(1857年5月—1863年6月)

第三节二破江北大营与三河镇大捷(1858年8月—11月)

第四节二破江南大营与东征苏常沪(1860年2月—8月)

第五节安庆会战(1860年9月—1861年9月)

第六节李秀成部回师江浙与再攻上海(1861年7月—1862年6月)

第七节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最后失败(1862年5月—1866年2月)

第八节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失败的教训

第五章捻军起义战争(1852年11月—1868年8月)

第一节捻军的兴起(1852年11月—1855年8月)

第二节转战皖豫边,与太平军南北呼应(1855年9月—1857年2月)

第三节接受太平天国领导,与太平军并肩战斗(1857年3月—1864年11月)

第四节与太平军余部合编,继续坚持反清战争(1864年12月—1868年8月)

第五节捻军起义战争的经验教训

第六章天地会起义战争

第一节上海小刀会起义战争(1853年9月—1855年2月)

第二节大成国起义战争(1854年6月—1864年5月)

第七章西南、西北各族人民起义战争

第一节贵州各族人民起义战争(1854年3月—1872年11月)

第二节云南回民起义战争(1856年6月—1873年5月)

第三节李永和、蓝朝鼎起义战争(1859年7月—1865年6月)

第四节陕甘回民起义战争(1862年5月—1873年11月)

第五节起义战争的经验教训

第八章收复新疆的战争(1876年7月—1878年1月)

第一节英俄争夺中亚和武装入侵新疆

第二节清政府的战略方针和战争准备

第三节北疆的收复(1876年7月—11月)

第四节南疆的收复(1877年4月—1878年1月)

第五节伊犁的索还

第六节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九章中法战争(1883年12月—1885年4月)

第一节战争爆发前后的政治军事形势

第二节山西、北宁之战(1883年12月—1884年3月)

第三节战争的扩大

第四节清廷对法宣战及双方战略方针

第五节东南沿海防御作战(1884年9月—1885年8月)

第六节北圻陆路反攻作战(1884年10月—1885年4月)

第七节战争的结局与经验教训

第十章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7月—1895年10月)

第一节战前形势

第二节日本侵华的军事准备与中国的军事概况

第三节战争的爆发和双方战略方针

第四节平壤之战(1894年9月)

第五节黄海海战(1894年9月17日)

第六节辽东半岛之战(1894年10月—11月)

第七节山东半岛之战(1895年1月—2月)

第八节辽东清军的溃败(1894年11月—1895年3月)

第九节东北和山东人民的英勇抗战

第十节《马关条约》的签订

第十一节台湾军民的艰苦抗日(1895年5月—10月)

第十二节中国战败的原因

第十一章反对八国联军侵略的战争(1900年6月—1901年9月)

第一节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二节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第三节八国联军的组成与清朝军事概况

第四节大沽、天津之战(1900年6月—7月)

第五节北京之战(1900年8月)

第六节《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9月)

第七节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战争失败的原因

第十二章抗击沙俄入侵东北的战争(1900年7月—11月)

第一节沙俄入侵东北的准备及部署

第二节清朝在东北三省的设防和战备

第三节战争经过(参见附图二十二)

第四节东北人民继续进行武装抗俄斗争

第五节清军失败的原因

第十三章抗击英军入侵西藏的战争(1903年12月—1904年9月)

第一节英俄两国对我国西藏的争夺

第二节英国的战争准备与西藏的战备设防

第三节曲眉仙角、古鲁之战(1903年12月—1904年3月)

第四节江孜之战(1904年4月—7月)

第五节拉萨失陷与《拉萨条约》的签订(1904年8月—9月)

第六节战争失败的原因

第十四章辛亥革命战争(1911年10月—1912年4月)

第一节辛亥革命前的国内形势

第二节武昌首义成功,全国掀起革命高潮(1911年10月—12月)

第三节汉口、汉阳保卫战(1911年10月—11月)

第四节苏浙联军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临时政府(1911年11月—1912年4月)

第五节辛亥革命战争的经验与教训

第十五章讨袁战争(1913年7月—9月)

第一节袁世凯篡权后的倒行逆施

第二节袁世凯镇压革命党的作战总方针和革命党人的讨袁决策

第三节江西讨袁作战(1913年7月—8月)

第四节江苏讨袁作战(1913年7月—9月)

第五节各省讨袁相继失败

第六节讨袁战争的教训

第十六章白朗起义战争(1911年10月—1914年8月)

第一节起义武装的创立和初期活动

第二节袭击豫鄂两省敌军,配合“二次革命”战争(1913年5月—11月)

第三节转战京汉路两侧,打破敌军两次“围剿”(1913年12月—1914年3月)

第四节西进陕甘,由胜转败(1914年8月—5月)

第五节回师豫西,最后失败(1914年5月—8月)

第六节白朗起义战争的经验教训

第十七章护国战争(1915年12月——1916年7月)

第一节袁世凯复辟帝制

第二节护国战争的酝酿和双方作战准备

第三节四川战役(1915年12月—1916年3月)

第四节湘西之战(参见附图三十)(1916年2月—4月)

第五节滇桂边之战(1916年2月—3月)

第六节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与护国战争之结局

第七节护国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在军事上的得失

第十八章护法战争(1917年7月—1918年11月)

第一节护国战争后的国内形势和护法运动的发生

第二节南北政府的战略方针及兵力部署

第三节北军第一次攻湘之战(1917年9月—1918年1月)

第四节北军第二次攻湘之战(1918年2月—5月)

第五节滇黔靖国军攻川之战(1917年7月—1918年3月)

第六节粤、闽、赣地区的作战(1917年10月—1918年11月)

第七节护法军政府改组与孙中山离粤

第八节护法战争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十九章反对沙俄侵略蒙古的战争(1911年8月—1915年11月)

第一节沙俄策动外蒙“独立”

第二节沙俄策动呼伦贝尔“独立”和乌泰叛乱(1912年1月—11月)

第三节政府军抗击外蒙叛军向内蒙的进犯(1912年12月—1913年12月)

第四节《恰克图协约》的签订和击退巴布扎布匪军对内蒙的窜扰

第五节反对沙俄侵蒙战争的经验教训

第二十章反对英国分割西藏的战争(1912年3月—1918年10月)

第一节英国唆使西藏亲英分子发动叛乱

第二节川滇两省出兵平乱

第三节川军攻占乡城,稳定川边局势

第四节英国分割西藏阴谋的破产

第五节战争的经验教训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从1937年7月开始,1945年9月结束。(根据远东军事法庭裁判:“中日战争”应从1928年皇姑屯事件开始)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派出志愿军于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赴朝进行的战争。 1964年8月初,美国在制造了北部湾事件后,不但扩大了对越南的侵略战争,而且加紧了对中国西南、中南地区上空的侵扰活动。为捍卫祖国领土不受侵犯,保卫西南、中南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中国空军对陆军的美国飞机给予坚决有力打击。同时根据越南政府的要求,中国空军派防空部队出国,同越南人民军并肩作战,重点参加保卫越南北方的交通干线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

甲午战争

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是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的签订

随着战争的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了乞降活动。2月11日,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

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同时它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下一章会具体讲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