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商丘师范学院地理位置商丘师范学院地处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黄淮平原腹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华商之都”——河南省商丘市。商丘地理位置优越,东邻沿海,西扼中原,北接齐鲁,南襟江淮。这里集中原自然之广袤与博大,汇中华民族人文发祥地之灵杰,览风景优美的黄河故道湿地与国家森林公园之风光,承历史人文荟萃的归德古城和应天书院之厚重,历史悠久,民风淳朴。陇海与京九两大铁路、连(连云港)霍(霍尔果斯)与济(济南)广(广州)高速在此交汇,310国道、105国道等公路干线贯通全境,是黄金交通枢纽之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商丘师范学院简介商丘师范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底蕴。1905年,在中国封建教育向现代教育嬗变进程中,位于归德府城东门里路北,渊源于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应天府书院”的“范文正公讲院”改建为“归德府中学堂”,是为商丘师范学院之前身。
新中国成立之前,归德府中学堂曾多次更名。1949年称河南省立商丘中学。1953年迁往今址(即商丘师范学院文化路校区)。1958年曾创办商丘大学,1975年曾创办商丘师范学院,1977年恢复高考后,在商丘师范学校附设“商丘师范大专班”。198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商丘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4月,学校更名为商丘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3月,商丘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商丘教育学院合并成立了新的商丘师范学院,成为商丘唯一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04年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基础设施 学校积极筹措资金,重点保证对教学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目前,学校占地总面积118.80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5.45万平方米,学生宿舍总面积13.24万平方米。建设多媒体教室58个,语音实验室16个,微格教室14个;各类实验室97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近亿元,其中800元以上的设备值9690.34万元;图书馆面积2.04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总量228万册,古籍珍善本45种,中外文期刊5503种,网上中外文数据库15个;室内外运动场地总面积11.5多万平方米,体育器材充足;校园网设施先进、资源丰富,各种配套设施齐全。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1351人,其中专任教师899人,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的教师299人,博士和在读博士111人,硕士和在读硕士458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7人。学校先后有18人次获得全国及省级模范、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12人次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教师奖,4人入选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入选河南省高校优秀人才计划,31人入选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0人被评为商丘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4人入选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对象。此外,学校还聘请了王炳照、田麦久、丁玉澄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学科专业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商丘师院学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艰苦创业。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融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八大学科门类于一体,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对区域教育、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省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现有43个本科专业,形成了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元办学格局。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4028人,专科生1345人,成人脱产学生125人,函授生3270人。
教研组织 学校现有文学院、数学系、物理与信息工程系、化学系、外语学院、历史学与社会学系、政治学与法学系、体育学院、生命科学系、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教育系、环境与规划系、新闻传播学系、经济学与管理学系等16个院系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公共体育教学部2个公共教学部,有中国现当代文学等91个教研室。目前,学校还设有成人教育学院、软件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研究所、炎黄文化研究所、汉梁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合作交流 学校与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实行协作招生,与英国、蒙古、俄罗斯、韩国等国开展合作办学,与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长期聘有外籍教师授课。多年来,学校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良好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先后有20多名优秀教师出国访学,10名教师被聘为其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研究生导师,18名外国专家、学者来校工作。
三、商丘师范学院教研成果学校牢固树立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教学与科研并重,坚持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狠抓教学与科研管理,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与科研水评不断提高。升本以来,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办学特色日益彰显,逐步建立起了以文理专业为主,师范与非师范专业相融互补、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物理学专业被评为河南省特色专业。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了适应教师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先后建成省级优秀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网络课程1门。积极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压缩教学计划总学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立项研究,以教改成果指导教改实践,2004年以来,教师承担省级以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10项。在近两届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教学成果一、二等奖5项。
学校秉承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构筑完善办学基础条件与制度环境,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和谐发展。学生思想活跃、勇于创新、综合能力强,在各级评比、表彰和各类比赛、表演中多次取得突出的成绩。本科生就业率和硕士研究生考取率处在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学校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科研成果丰硕。2000年以来,学校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际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以上项目87项,市厅级项目294项。教师公开发表科研论文4840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有1215篇,被SCI、EI等收录的有119篇。出版各类专著378部、发表文艺作品214篇,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专利8项。2004~2007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85项。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是美国《化学文摘·CA》固定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是国内外二十多种著名二次期刊文献的固定来源期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连续两次荣获“河南省一级期刊”,被评为“河南省十佳优秀学报”、“全国优秀社会科学学报”。
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和教学中心,学校广泛开展以“两争两创”、“三育人”、“三个一”、“讲正气、树新风”为主题的党建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基层组织和教学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师德师风与和谐校园建设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推进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学校积淀出“学以求真,行尚笃信”的校风,砥砺出“立志、勤奋、创新、致用”的学风,培育出“博学、敬业、求实、奉献”的教风,形成了“立志、敬业、求实、创新”的校训,凝成了“团结拼搏、务实奉献、争创一流”的校园精神,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河南省高校先进党委”、“全国教育工会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省级‘两课’教学先进单位”、“省级体育教学先进单位”等3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四、现任领导党委书记 赵豫林 主持党委全面工作
院长、党委副书记 孙天华 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分管财务处
党委副书记、纪检委书记 冯跃志 负责宣传、群团、院纪委工作
党委副书记 陈翠英 负责组织、统战、离退休、政治保卫等工作
副院长 程印学 分管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招生就业办公室、成人教育学院、五年制专科教学部、附属中学
副院长 蒋志民 分管科研处、实验设备中心、外事办公室、图书馆、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学报、高等教育研究室
副院长 蒋剑锋 分管院长办公室、后勤服务发展中心、保卫处、监察审计处
副院长 朱恒宽 分管基建处、后勤管理处
工会主席 陈中亚 主持院工会工作
院长助理 李启云 协助程印学副院长分管成人教育工作
院长助理 丁在周 协助朱恒宽副院长分管基建工作
五、校区分布
商丘师范学院理科校区位于商丘市文化路289号 从火车站坐2路车可达
商丘师范学院文科校区位于商丘市平原中路55号 从火车站坐9路车可达
商丘师范学院于2002开辟了新校区,学校的行政机构都在新校区。
六、组织结构
党群部门
纪委 工会 党委办公室 组织部 宣传部 统战部 团委
行政部门
院长办公室 教务处 科研处 财务处 人事处 学生处 保卫处 监审处 后勤发展中心 离退休职工管理处
后勤管理处 基建处 高教研究室 学报编辑部外事办公室 招生办
教辅部门
图书馆 网络管理中心 实验设备管理中心
教学部门
文学院 新闻传播学系历史学与社会学系政治学与法学系 经济学与管理学系数学系
物理与信息工程系 化学系 外语学院 体育学院 生命科学系 音乐学院 计算机科学系 美术学院
教育系 环境与规划系 成人教育学院 软件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公共体育教学部 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