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佳[曹佳、操佳,读音作cáo jiā(ㄘㄠˊ ㄐㄧㄚ),满语为Caogiya Hala]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曹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曹佳氏,亦称操佳氏,世居大凌河(今辽宁锦县)。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aogiya Hala。
蒙古族、满族曹佳氏,在明朝末期与清朝前期即多冠汉姓为曹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宋朝开国大将曹彬的后裔,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著名文学巨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先祖,是宋朝开国大将曹彬的后裔,明朝初年随着军队到了辽东,从此就在辽阳住了下来,世代继承军职。
明朝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清太祖佟·努尔哈赤统率后金八旗兵攻占沈阳、辽阳一带,曹雪芹的太高祖曹世选、高祖曹振彦被俘投降,沦为满洲贵族的包衣(家奴)。曹世选父子后来被分配到爱新觉罗·多尔衮属下,充任爱新觉罗·多尔衮的仪仗亲兵。
曹振彦能武能文,受到主子爱新觉罗·多尔衮的赏识,将他提拔为旗鼓牛录章京,也就是由汉人家奴编立的兵民合一基层组织的军政长官,率领亲兵保护多尔衮行军征战。
清朝顺治元年(公元1646年),清朝定都北京,曹家也跟随着大军入了关。此后,曹振彦考中贡士,历任山西吉州知州,大同府知府、两浙盐运使,成为三品高级文官。
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死后被认定犯了大罪,顺治皇帝将多尔衮的正白旗收归自己掌管,曹家也由王府包衣转为内务府包衣,成为皇帝的家奴。这时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也由王府护卫升任内廷二等侍卫。
“内廷”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曹玺在这种地方当差,他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和皇家的人接触,取得他们的喜欢和信任。在三年以后,康熙皇帝出生。按清朝的制度,凡皇子、皇女出生后,一律在内务府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包衣妇人当中,挑选奶妈和保姆。曹玺的妻夫人孙氏,被选为康熙大帝的保姆,从此曹家与满清皇帝的关系也就更加亲密。
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正担任内务府营缮司郎中的曹玺被康熙大帝任命为江宁织造,负责织办宫廷里和朝廷官用的绸缎布匹,以及皇帝临时交给的差使,充任皇帝的耳目。由于曹玺忠实勤奋、办事利索,康熙大帝对他更加宠信,又赏蟒袍,赐赠一品尚书衔,并亲手写“敬慎”的匾额赐给他。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正当清王朝开始比较安定的时候,曹玺“积劳成疾”死在任上。康熙大帝南巡至江宁时(今江苏南京),亲自到织造署慰问曹玺的家属,还特派了内大臣去祭奠他。
曹玺的儿子,也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十七岁时就当上康熙大帝的侍卫,深得康熙大帝赏识。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曹寅出任苏州织造,两年后又调任江宁织造。从此,曹寅和他的儿子曹颙、继子曹頫连任江宁织造近四十年。曹寅喜好文艺,又爱好藏书,他精通诗词、戏曲和书法,他的代表作有《楝亭诗钞》、《楝亭词钞》等。曹寅深厚的文化教养和广泛的文化活动,营造了曹家的文化艺术氛围。此时的曹家,呈现出空前的繁荣。
曹寅生有二女,长女曹佳,为曹寅继室李氏所生。曹佳氏即曹雪芹的大姑,后嫁与镶红旗多罗平悼郡王爱新觉罗·纳尔苏。爱新觉罗·纳尔苏是清太祖佟·努尔哈赤的七世孙,生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其父爱新觉罗·纳尔福原为亲王,因获罪而被责罚,爱新觉罗·纳尔苏因此被降为郡王。
曹佳嫁给爱新觉罗·纳尔苏的时间为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这门亲事由康熙大帝亲自指婚,并赐其为满姓曹佳氏。
曹佳氏后来为爱新觉罗·纳尔苏郡王生了四个儿子:第一子多罗平敏郡王爱新觉罗·福彭,生于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农历6月26日;第四子固山贝子品级爱新觉罗·福秀,生于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农历闰7月26日;第六子三等侍卫奉国将军爱新觉罗·福靖,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农历9月20日;第七子爱新觉罗·福端,生于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农历7月15日。爱新觉罗·纳尔苏只有七个儿子,曹佳氏一人就竟然给他生了四个,由此可以想见曹佳氏在爱新觉罗·纳尔苏心目的地位。
二.郡望:
锦县(州):即满族同胞称之为“大凌河”的地区。锦县(州)之名始于辽国,起源于小凌河。据史籍《奉天通志》记载:“小凌河古名唐就水,又日参柳水,辽称小灵河,金、元易灵为凌,明迄今仍之,源出热河省凌源县,迳锦县城西北三里左受二郎泉河,又东南过北宁铁路,绕城西南而东,以其回旋如锦名日锦川,县名亦取于此”。锦县(州)在战国时期是燕国辽西郡地。秦朝、西汉时期属辽西郡。东汉时期为辽东属国地。三国时期属幽州昌黎郡。晋朝时期的前燕国、后燕国时期属平州昌黎郡,仍属徒河县。北朝时期属营州昌黎郡。隋朝时期为辽西郡之沪河县。唐朝时期属营州,在境内设汝罗守捉。辽国时期始建锦州,辖永乐、安昌两县,属中京道。金国时期仍名为锦州,辖永乐、安昌、神水三县,属北京路。元朝时期沿称锦州,属大宁路。明朝时期为广宁中左二屯卫。清朝时期为锦州府所辖的锦县,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分锦县西境设锦西厅(在家屯)。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裁县归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裁锦州府治,改府为县隶辽沈道。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废除道治,属辽宁省。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日寇入侵东北,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仍属锦县。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实行锦省制,设锦州省,锦县属锦州省。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农历12月1日置锦州市,县、市分治同隶锦州省。锦县公署仍驻锦州市内。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九三”胜利后,锦县曾为中国共产党的游击区。民国三十五~三十七年(公元1946~1948年)一度被国民革命军领属,当时仍称锦县。民国三十七年(民国1948年)10月锦州解放后,锦县人民政府设在锦州城北流水堡屯。1949年初锦县人民政府迁至大凌河村,隶属辽西省。1954年撤销辽西省,属辽宁省。1956~1958年为锦州专员公署辖县。现为锦州市辖县。1993年6月撤消锦县,设立凌海市。
南京:南京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城市。早在三十五万年以前,就有了“南京猿人”的足迹。六千年前,现代人已在这里耕作生息。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中华门西南角长干里筑以“越城”,为南京建城之始。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石头山置“金陵邑”,为南京行政建置之始,金陵之称亦因此而得名。三国孙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于农历9月迁都于此,称作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晋朝琅琊王司马睿以东吴旧都为中心,建立东晋政权,称作建康。此后,宋、齐、梁、陈相继定都建康,史称南朝,南京由此而有“六朝古都”的美称。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南京成为南唐的首都,称为江宁府。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称帝,建都称作南京,是南京建称之始。这是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的首都。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于此,改名天京。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至同年4月1日。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至此,共有十个朝代在南京建都,故称“十朝都城”。南京名称之多,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各国古都中也属罕见。据史载,仅历代县以上建置的名称就有金陵、秣陵、江乘、湖熟、建邺、建康、江宁、白下、上元、集庆、应天、天京等四十多个。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过大江”,解放了南京,南京成为中央人民政府特别市。1953年1月1日,南京市与苏南、苏北行政区合并成立江苏省,南京为省会。1990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南京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3年中央决定撤销省会城市的计划单列,南京计划单列因此被取消。1994年2月,经中央、国务院同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明确南京的行政级别为副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