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的苏联坦克中,T-26(西方称为T-26S)是比较有名的一种。1930年,原列宁格勒的布尔什维克工厂在H巴雷科夫和C金兹鲍格工程师的领导下,参照从英国购买的“维克斯”坦克,经改进设计,制造出20辆类似的坦克,定名为TMM-1和TMM-2坦克。在和其他设计的T-19,T-20坦克一道进行对比试验后,1931年2月13日,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采用以“维克斯”坦克为基础设计的新坦克,并正式命名为T-26轻型坦克,从1932年起,以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为主的一批工厂开始大量生产T-26坦克。T-26轻型坦克一般被用来支援步兵,参加过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和1939年在中蒙边境上苏日哈拉哈河战斗,还参加过1939年的苏芬战争,一直被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它在苏联坦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环。它的主要缺点就是装甲防护较差,在苏日哈拉哈河战斗和苏芬战争中损失较大,不过这也成为苏联以后研制BT-7快速坦克和T-34坦克的契机。
在1938-1939年间,中国从苏联总共进口了88辆1933年生产的T-26型坦克。其中,有许多T-26坦克在回转炮塔上都装有体外天线。一些坦克甚至还在主炮上方靠近斗篷的地方装有两部搜索灯,而苏联方面在早期也只是为其指挥坦克安装体外天线。这些T-28大部分被编入新组建的步兵第200师的第一坦克团,这是中国第一支摩托化部队。在美国大规模援华前,T-26b成为中国军队抗战中的主力战车,曾先后参加了兰封遭遇战(1938)、昆仑关作战(1939)等重大战役。但中方装甲部队在这些战役中,常因步战协同恶劣、日军步炮兵反战车战术纯熟、日本航空武力优势,乃至于战场民用道路桥梁无法载重等因素,难以发挥打击力,两战役的战果其实是得不偿失的。T-26还参与了中国远征军初期的入缅作战,随着第200机械化师在缅甸作战失败后,这些坦克大部分被日军摧毁。
基本数据(T-26S 1933型)
生产数量不详(估计不少于1万辆)
长度/宽度4.88m/3.41m
高度2.41m
重量10.5吨
乘员数3人
发动机GAZ T-26型 91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30km/h
最大行程公路225km,越野150km
耗油量(升/百公里)公路130,越野195
燃料载量292升
爬坡性能:32°
涉水深度:0.76m
越障高度:0.71m
越壕宽度:1.73m
主要武器:45mm Model38坦克炮,46倍口径,备弹165发,仰角-10°~ +40°
辅助武器:2 X 7.62mm DT机枪,备弹3654发
装甲指标(mm/倾角):
正面 25
侧面 16
后方 16
顶部 10
炮塔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