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人物(西汉)李延年,男 (?—约公元前90年),汉武帝时造诣很高的音乐家,中山人(今河北省定州市),出身倡家,父母兄弟妹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 代表作《佳人曲》。
李延年年轻时因犯法而被处腐刑,以“太监”名义在宫内管犬,其“性知音,善歌舞”,是著名的阉人歌唱家,颇受武帝器重,被封为乐府协律督尉。
李延年的歌唱得很好,“每为新声变曲,围者莫不感动”,曾在武帝前演唱“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位佳人就是他的妹妹,其妹因此歌得幸,被武帝立为夫人,李夫人所生之子便是昌邑哀王(刘髆)。因其妹受宠,其兄李广利被封为海西侯,他自己也被封做协律都尉,负责乐府的管理工作,每年二千石的俸禄,显赫一时。
李延年不但善歌习舞,且长于音乐创作,他的作曲水平很高,技法新颖高超,且思维活跃,他曾为司马相如等文人所写的诗词配曲,又善于将旧曲翻新,他利用张骞从西域带回《摩诃兜勒》编为28首“鼓吹新声”,用来作为乐府仪仗之乐,是我国历史文献上最早明确标有作者姓名及乐曲曲名,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创作的音乐家。他为汉武帝作《郊祀歌》19首,用于皇家祭祀乐舞。
李延年把乐府所搜集的大量民间乐歌进行加工整理,并编配新曲,广为流传,对当时民间乐舞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李延年对汉代音乐风格的形成及我国后来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后来,由于李夫人早卒,作为宠妃,汉武帝以皇后的礼仪安葬她,但李家还是渐渐失宠,更由于李广利降匈奴,李季奸乱后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李氏家族包括延年在内都被汉武帝诛杀。
李延年因有李夫人这层关系,有了显赫的外戚身份。“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也”。帝王家对外戚眷顾与倚重属情理之中———在世俗社会,普通百姓跟内亲之间同样走得亲近,又何况普通百姓眼里的皇亲国戚呢。
汉朝帝王重用外戚之家在历史上很有名,刘彻在位时“卫青、霍去病皆爱幸”,二人都是外戚,二人都“以功能自进”封侯。刘彻对李延年的音乐才华本来就青睐有加,对李家其他人也寄予厚望。李延年的哥哥李广利和弟弟李季,都很快成为刘彻预备重用的人选。
“中山素女,抚流徴于堂上”,刘彻虽然军国大事缠身,和李夫人的蜜月进行得却相当和谐通畅,不久他们有了骨肉结晶,生下一个儿子。做了舅舅的李延年跟刘彻的关系由此更加亲密,史书说他“与上卧起,甚贵幸,埒如韩嫣”。
汉佞幸宠臣列入正史者,汉武帝刘彻时“士人则韩嫣,宦者则李延年”。韩嫣从小和刘彻一起长大,“武帝为胶东王时,嫣与上学书相爱。及上为太子,愈益亲嫣。嫣善骑射,聪慧。上即位,欲事伐胡,而嫣先习兵,以故益尊贵,官至上大夫”。韩嫣从刘彻手上获得的恩赏可跟刘彻爷爷孝文帝刘恒的宠臣邓通相比。但韩嫣这样的人,“常与上共卧起”,却不懂自觉和内敛,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终于玩大发了,“嫣侍,出入永巷不禁,以奸闻,皇太后怒,使使赐嫣死”。刘彻讲情都不准,他便只有死了。
李延年为什么被司马迁和班固打入被鄙视的佞幸行列?他被他们看不起。或许他们会这样说:什么音乐呀,这方面有本事算什么有本事,这方面有才能算什么有才能,“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他不过是“以色幸者”的男色而已,“进不由道,位过其任,莫能有终,所谓爱之适足以害之者也”。
“上古明王举乐,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李延年这样的歌者,现在我们谓之音乐家,在汉朝则称为“倡”。更为不幸的是,汉朝以后,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倡属下九流,在所谓的正人君子中真正关心音乐的人很少,音乐只是他们纯粹的取乐的工具。而即便在今天,在我们某些人眼里,音乐仍然是娱乐和腐化堕落的衍生物。
“王者不私人以官”,被列入佞幸列传的汉朝外戚,李延年排在第一个,大抵也是历史上惟一的一个故倡出身列入佞幸当中的外戚。从此非议相伴,这真是天大的冤案。
《佳人曲》
【北方有佳人】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相关史料
《汉书佞幸传第六十三》
李延年,中山人,身及父母兄弟皆故倡也。延年坐法腐刑,给事狗监中。女弟得幸于上,号李夫人,列《外戚传》。延年善歌,为新变声。是时,上方兴天地祠,欲造乐,令司马相如等作诗颂。延年辄承意弦歌所造诗,为之新声曲。而李夫人产昌邑王,延年由是贵为协律都尉,佩二千石印绶,而与上卧起,其爱幸埒韩嫣。久之,延年弟季(李季)与中人乱,出入骄恣。及李夫人卒后,其爱弛,上遂诛延年兄弟宗族。
历史人物 国民党元老

李延年,字吉甫。1904年3月11日(清光绪三十年正月二十五日)出生在广饶县大王镇王西村(原乐安县大王桥镇大王桥村)一个富裕的耕读家庭。国民党著名将领、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李延年6岁入本村私塾,14岁考入刘集村振华高小,17岁考入济南省立商业专门学校,20岁经邓天一等人介绍考入黄埔军校一期。同年11月毕业后,任教导团排长。1925年跟随蒋介石参加两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叛军,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第四团营长。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昌后,22岁的李延年已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五团团长。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所进行的北伐已失去了革命的意义,成了新旧军阀权力之争。这年8月,北伐军主力沿长江而下,打垮五省联军孙传芳的部队,南京转危为安。在龙潭与孙的嫡系部队决战中,李延年因作战不力,受撤职留任处分。
1928年初,北伐军受阻于临淮关,因数攻不下,总部正欲命部队转移,但李延年坚不撤离,自告奋勇,包打守军,即率全团发起猛攻。战前,师长徐庭瑶曾电示李延年:如果战斗吃力,部队宜早撤退。李延年回答说:“要我撤回广州吗?打仗可不能婆婆妈妈。”随之与守军奋战多时,守军不支,弃城而逃,临淮关为北伐军占领。此役因李延年攻城有功,被撤销处分,官复原职,并记功一次。
同年4月底,北伐军各路军队取齐,向济南发起总攻。奉系山东督办张宗昌弃城而逃,日本帝国主义借口保护在济日侨,又派重兵由青岛登陆,乘机抢占济南普利门外商埠地区,构筑工事,架设电网,断绝交通,蓄意挑衅,企图阻挠蒋军北进。5月1日拂晓,北伐第一集团军第四军方振武部和四十军贺耀祖部,首先进入济南。后续蒋军在向城内集结时,不断遭到日军的杀害和留难,特别是5月3日一天之内,日军就杀害我军民400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5月7日,蒋介石召开秘密军事会议,议决继续“北伐”,并命李延年和邓殷藩两个团留守济南西门南北两段,狙击和牵制日军,以掩护北伐军北进。李延年受命后,立誓决一死战。战争打得十分残酷,血战48个小时,终于按蒋的部署完成了狙击和牵制任务,使李宗仁部顺利渡过黄河。对此,蒋大为赞赏,曾当众说道:李延年见危受命,临难不惧,令人钦佩。
1929年,李延年被升任为国民党军少将旅长,驻军汉口;1930年在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反蒋时,李延年以一旅的兵力,抵挡住了冯部一个师的强攻,随后被调升为八十八师副师长,驻军杭州。此后经徐州整编,奉命征讨白崇禧、李宗仁,转战于河南民权一带。
1931年李延年奉调徐州任第九师师长兼徐州警备司令。不久即奉命率师参加了对江西中共苏区的三、四次“围剿”。国民党军从鹰潭沿南城、南丰南下,在广昌、宁都—线与红军展开运动战。红军集中兵力以袋鼠战术接连吃掉国民党军三个多师。最后黄陂一战,国民党军死伤惨重,被迫撤离战场。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原在上海抗击日军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因对国民党政府与日本 签订卖国的《淞沪停战协定》不满,与蒋介石分裂,向浙闽方向开拔。蒋介石即急调李延年、李玉堂两师星夜疾驰闽北,沿建瓯、古田公路追击、堵截蔡廷锴部。结果十九路军团以上官员及其家属从厦门乘船去香港,余皆四散。李延年部驻漳州待命。
1933年夏、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于是集中主力组建四路“剿共”总部。李延年任东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官兼九师师长,指挥四纵所属第九、三十六、三十九、八十、八十三共5个师,为东路军主力,参加对中共苏区的第五次“围剿”。是年冬,四纵奉命从漳州西进,分兵两路,在华安以西与工农红军拉开战幕。龙岩州之战,红军顽强苦战,予来犯之敌以有力回击,坚持到最后,因寡不敌众,始作战略撤退。国民党军占领龙岩城后,李延年命三十六师防守,其他部队在四围清查和“扫荡”。随之又率部向古田镇进逼。该镇四面环山,不宜防守,红军再作战略撤退。文房大战,红军在山岭陡坡处筑有坚固地堡、掩体,阵前坡地里设有路障,暗埋地雷,居高临下,防守严密。国民党军三师师长李玉堂率3个团几经冲杀,死伤惨重,所剩无几,便向李延年告急。李延年即命第九师增援,用俄制直射山炮轰击红军阵地。红军暂时放弃了文房和长汀,向瑞金作战略转移。
1934年12月,“四纵”建制撤销,东路“剿总”改为绥靖公署,李延年改任第三绥区司令兼九师师长,驻军闽南泉州。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时李延年已升任第二军军长,奉命参加上海的八一三抗战。日寇仗其海陆空优势,气焰十分嚣张。中国军队以拉锯式战术与敌激战3个多月,达到预期目的,遂作战略转移。李部奉命到武汉略事整编,归属二二集团军。
1938年5月,李部奉命日夜兼程,赶赴徐州第五战区,增援台儿庄会战。李部的任务是截击日军由海州、鲁南调来参战的两支援军。此战连克强敌,全歼日军两个号称王牌的师团,名震中外。战后,李延年所属第二军集体立功受奖,李延年升任第十一军团长兼第二军军长。同年夏秋,李部又参加了保卫徐州、武汉等战役,战事皆不力。李延年因部署欠当,被撤军团长职务,后经湖南衡阳整编,部队取消了军团制,李延年仍任第二军军长。
1939年李延年奉命移防四川秀山,一方面整补,一方面剿灭地方张少卿、陈国良等小股土匪。同年秋,李延年部奉调广西南宁,与第五军合编为三十四集团军,徐庭瑶任总司令,李延年任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参加昆仑关抗日战役,并打前锋。战斗自始至终异常激烈,双方死伤惨重,副军长兼九师师长郑作民壮烈阵亡。战后的柳州追悼会上,蒋特对李部颁发嘉奖令,表扬该部虽主将阵亡,阵容不乱,集结迅速,且能继续坚守阵地。
1940年李部进驻湖南省常德稍事整编,先后参加了湖北省宜昌江防守备战和宜昌攻坚战。此战李部与日军交战四五个月之久,双方互有伤亡损失,但直到日本投降,该地日军终未能前进一步。
同年8月李军在湖北建始县整补月余,扩编为加强军,李仍为军长。并配备了特务、通讯、搜索、战防炮等兵种,增加了工兵、辎重、山炮、重炮等兵团,还配备了3个步兵师、5个步兵团的兵员。二军军力之大,为抗战三大加强军之一。
同年12月,李军开往四川璧山、永川一带驻扎。1941年3月,李军进军泸州,驱逐了地方武装周成虎部。8月李延年脱离二军,去西安升任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为该集团军总司令胡宗南所左右,被安置在陕东河防指挥部。1942年镇守前沿的第一军军长李铁军无视李延年的领导,私自离开前沿,李延年上书蒋介石,要求按军法处置李铁军。蒋便乘机飞往西北战场调解人事关系,命胡宗南接任朱少良的第一战区司令官,李延年任第三十四集团军司令官。李延年接任后,即对河防大军另行整编。
1944年,日寇兵临李延年所辖的潼关,企图由关入蜀,先夺成都,后占重庆。李延年识破日寇的阴谋,利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形,采取以逸待劳的作战方针。经多次激烈较量,虽伤亡惨重,但潼关仍坚如磐石。战后,李延年受到蒋介石嘉奖。
1945年日寇投降前夕,在重庆的一次紧急军事会议上,李延年被升任为第十—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山东挺进军总司令。同年8月李延年为山东地区受降长官,负责受理该区日本侵略军的投降事宜。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破坏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革命进入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其间,李延年又参加了国共之战。
1946年2月,战区撤销,李延年调徐州绥靖公署任副主任兼第九绥区司令。1947年徐州绥署改为徐州“剿总”,李延年改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1948年刘峙总司令去职,李延年为代总司令。淮海战役前夕,代总一职由杜聿明接任,李仍为副总司令兼第六兵团司令,驻军蚌埠,负责预备队任务。淮海战役开始,李延年在蚌埠l小时内接到蒋3次电报:第一次前进,第二次后退,第三次整装待命。结果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国民党军一败涂地。眼看大势已去,蒋介石便以和谈为缓兵之计,趁机商定迁都台湾,委亲信汤恩伯以守江重任,命李延年为京沪杭警备司令。1949年4月21日一声令下,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势如破竹,国民党军全线崩溃,李延年率其残兵败将向福建省逃窜,途中接到台北军事当局电报:命李延年为泉州、福州两绥区司令,指挥所有福建境内的国民党军,死守平潭岛。同年8月末解放军解放福州,进军平潭。李延年指挥失灵,便把兵权交给参谋长任同堂,慌忙带领绥靖公署主任朱少良、副司令梁栋新等人飞往台湾。
任同堂未及平潭岛,就在福清县率部投降。李延年抵台后,蒋介石以无令撤退问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0年。经国民党元老蒋鼎文、刘峙及山东老乡刘安琪等作保,念其有病,服刑 1年出狱。后郁郁成疾,于1974年11月17日病逝,终年70岁。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务英语系教授李延年,男,广西贵港市人。李教授于1965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65年至1972年任山西省大同市三中英语教师、教导处主任;1972年8月至1978年12月任山西太原理工大学外语系英语教师;1978年12月至1989年7月任云南省昆明理工大学外语系英语讲师、英语副教授、系副主任;1989年8月至今任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外语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1994年被评为英语教授。李延年教授于2000年7月始任涉外经济学院系主任,现任专职英语教授。
李教授曾主编湖南省成人高校英语教材《英语》1、2、3册??省科技出版社出版,《成人实用英语语法》??成都出版社出版等著作3部;任《大学英语通用系列读物》1、2、3、4册天津出版社??的副主编;独译《阳极糊的焙烧与混控》中国《轻金属》发表,并发表《不是否定词的否定用法》载于《大学英语》??、《要考研究生,如何过英语关》载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等论文4篇。
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教授。男,1949年12月生,甘肃省兰州市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78年考入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霍松林先生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1994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陈美林先生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获文学博士学位。近几年来,已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另参编学术著作近10部。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著提要》、《明清小说观止》等。
著作、论文目录
论文:
1. 对《萨都拉集版本考》的几点补正 论文,《扬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
2. 雄浑清雅:萨都拉诗歌创作阳刚美、阴柔美初探 论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3. 揭傒斯族别辩证 论文,《河北师大学报》1990年第4期
4. 刘姥姥性格发展“三步曲说”质疑:与关四平同志商榷 论文,《河北师大学报》1991年第4期
5. 非嫣红姹紫徒矜姿媚者所可比:为揭溪斯诗歌创作思想价值一辩 论文,《河北师大学报》 1993年第2期
6. 撰写回忆硕士研究生导师霍松林先生的纪念文章:《提携指导恩情深,关爱教诲益终生:记恩师霍松林先生二三事》 已收入纪念文集:《霍松林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7. 虚荒诞幻,境奇语新:读李贺《梦天》 《中文自修》1993年第6期
8. 对《也说“毕 ” 》的两点补正 河北师大学报1994年第4期
9. 论萨都剌的交游与个性 《河北师大学报》1995年第1期
10. 论萨都剌别开生面的妇女题材诗 《河北师大学报》1996年第4期
11. 平生梦想金陵道,此日偶然身自来:南京与元代诗人萨都剌的诗词创作 《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2期
12. 《略论清代小说艺术上的进展》吹求 《河北师院学报》1997年第4期
13. 论叙事时间视野中的《歧路灯》美学特色 《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14. 应运而生:社会生活为《歧路灯》的产生提供了沃土 《河北学刊》1999年第4期
15. 题材创新与题材融合的和谐统一:论《歧路灯》中的公案片断与案情故事 《河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
16. 《醒世姻缘传》教育思想管窥 《河北师大学报》(教育版)1998年第4期
17. 论《歧路灯》通过艺术形象所表现的学校教育思想 《河北师大学报》(教育版)2000年第4期
18. 中国古典小说的百科全书 河北日报1999年8月17日第11版
19. 补缺草创,博引特识:简评《中国尺牍学史》 河北日报2000年9月1日第6版
著作与编著:
《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论著提要》(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
《明清小说观止》(合著)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清近》(合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
《诸子百家金言辞典》(合著) 巴蜀书社1999年8月
《世界文学术语大辞典》(合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歧路灯〉研究》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