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市气象局局长王晓云,1960年5月出生,湖北武汉人,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学博士,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1982.08-1986.06 北京市气象局气候资料室干部;
1986.06-1988.04 北京市房山区气象站站长;
1988.04-1989.03 北京市气象局资料室工程师;
1989.03-1996.12 北京市气象局气候资料室副主任;
1996.12-2000.08 北京市气候中心主任;
2000.08-2002.02 北京市气象台台长;
2002.02-2007.07 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其间,2004.04—2006.07 兼任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2007.07-2008.06 青岛市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
2008.06-至今 山东省气象局党组成员, 青岛市气象局 局长、党组书记。
分管工作:
负责青岛市气象局全面工作,协助负责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
前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秘书长王晓云(1920—1983) 原名孟繁杰。寿光县纪台乡纪台村人。1937年赴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对日外事工作。1941年,从延安军政学院学习结业后,历任延安总政敌工部干事,太行军区敌工部干事、副科长、科长,山西长治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长,华北训练团训练科长,马列学院二分院办公室副主任。1957年至1971年,历任廖承志办公室日本组组长、国务院外事办公室日本组副组长、中日友好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秘书长等职。1971年,他以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副团长身份,在日本名古屋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期间,广泛接触日本各界知名人士,为恢复中日邦交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表扬。1972年,任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参加了中日建交、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航空、海运等协定的谈判工作。逝世前,任驻日大使馆公使衔参赞。他在驻日本大使馆任职期间,每天要处理大量繁杂的日常工作,在百忙中仍能广交朋友,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竭尽其力。因此,他在日本各界人士中,颇有声誉。1983年6月2日因患突发性心肌梗塞在日本东京逝世。在去世前一天,还和同志们一直工作到深夜。6月30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追悼会,由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吴学谦主持,外交部顾问韩念龙致悼词,王震、余秋里、黄华、周培源、赵朴初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和一些日本驻华使馆官员参加了追悼会。日本政府和各政党负责人,中日建交后的历届首相及其代表以及各界朋友近两千人前往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吊唁。
北京医院耳鼻喉科专家

王晓云,主任医师,1988年中山医科大学毕业,一直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工作,中华医学会会员,《听力及语言学杂志》编委,出国人员科研基金课题负责人。在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进修,从事博士后工作一年半。擅长于应用最先进的检查器械及技术对早期喉癌进行早期诊断,应用最先进的治疗方法保障早期喉癌的治疗及功能保全;在鼻腔、鼻窦的良、恶性肿瘤的诊治方面有独特之处;应用鼻腔、鼻咽部的微创手术技术为鼻腔及鼻咽部病变在创伤小的情况下进行满意的治疗,特别在鼻咽癌放疗未控时的肿瘤手术切除治疗效果满意。在头颈外科的手术修复方面有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喉癌的术后修复方面,应用胸大肌肌皮瓣,锁骨骨膜瓣等各种不同瓣修复术后缺损;在睡眠呼吸障碍方面,特别是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方面,应用先进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解决病患痛苦。
四川省沪州市第六中学高级教师王晓云 男,汉族,1956年生。1975年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落户,1977年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后首批考入大学并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现正在读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大学毕业后在四川省沪州市第六中学任教、兼任学校教务处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他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党和社会主义,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自毕业至今一直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长期在教学第一线任教并担任班主任工作。他严于律已、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有良好的师德,深受学生欢迎,也为教职工作出了表率。他积极参与学校数学管理,坚持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使教师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注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自分管初中工作以来,95、96、97级初中毕业年级会考、升学考试成绩在市里遥遥领先,各项指标统计均居沪州市第一名。他热爱班主任工作,自1981年毕业至1994年——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坚持不懈地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既是学生良师,又是益友,为教育教学工作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建立起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他对学生公正无私,深受学生信赖,工作中坚持以理服人,又重视言传身教;既注意宏观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又注重具体细致的指导;使所教班级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会考和高老成绩显著。所教高中毕业班均培养有成绩拔尖、名列沪州市前茅的学生,如所教班级的高86级、89级、92级和94级学生均获沪州市高考文科总分第一。他对教学工作兢兢业业,治学严谨,勇于探索教改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具有较系统的历史科学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有较丰富的历史教学经验,形成了有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其教学原则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落实知识点;其教学特点是既强调教学的科学性,又注重教学的生动性,寓庄于谐、知趣结合,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创新,教学效果好,以1994年为例,历史高考100分以上人数居市第一,两人获市单科第二、三名。他教学研究能力强,是沪州市历史学会会员和中国化夏文化教育研究会会员,重视积累教学经验、思考和探索教改,积极撰写论文论著、编写资料,承担培训教师任务,在省市级刊物上多次发表文章,并写有文章在地市级教育学会和其它研讨会上交流,还参加沪州市高三历史综合习题、高考模拟命题工作。如撰写《明季阶级斗争特点浅析》,获市历史教学论文评选第一名,并获市教育学会优秀论文论著二等奖。所写《高三历史复习中的章、第四层次复习法举要》刊登在四川省《教育导报》1991年16期。由于他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91年被评为沪州市优秀教师、1995年被沪州市教委评为优秀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