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计算?目前对此还没有一个明确和公认的定义。笼统而言,社会计算是一门现代计算技术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不妨从两个方面看这种学科的交叉:一方面,是研究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得到应用,从而影响传统的社会行为的这个过程。这个角度多限于微观和技术的层面,从HCI(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等相关研究领域出发,研究用以改善人使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手段。另一个方面,则是基于社会科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学,借助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力量,来帮助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科学的各种问题,提升人类社会活动的效益和水平。这个角度试图从宏观的层面来观察社会,凭借现代计算技术的力量,解决以往社会科学研究中使用经验方法和数学方程式等手段难于解决的问题。
对于社会计算着眼于微观和技术的层面的这一部分来看,这种对社会计算的研究与人机交互(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计算机不单单是一种计算工具,更重要的是,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出现之后,计算机更成为了一种新兴的通讯工具。于是,社会计算的一项重要功能就在于研究信息技术工具,实现社会性的交互和通讯,使得人类可以更方便的利用计算机构建一个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的虚拟空间。这样的一类技术也就是所谓的社会软件(Social Software),其核心问题就是改进IT工具以协助个人进行社会性沟通与协作。从这个意义而言,Email、Internet论坛、办公自动化系统、群件(Groupware)等许多传统网络工具都是一种社会软件。而近年来蓬勃兴起的Blog、Wiki等应用也更是强调借助网络工具从而有效的利用用户群体的智慧。
在这样的环境中,计算机成为了一项通讯工具,而用户利用这一通讯工具,构建了自己的人际交互关系。这样,利用这种社会软件提供的便利,用户也被连接在一起,形成了虚拟空间上的社会网络。一些专门针对虚拟网络上的社会网络的应用也被称为社会网络软件(Social Network Software,简称SNS)。
随着Internet的发展,着眼于技术层面的社会计算越来越体现出了在应用方面的重要价值,也成为了一项广受关注的重要研究内容。许多大公司开始设立了专门的小组着力研究该领域,Microsoft、IBM、Intel、HP、Google等诸多公司和研究机构都参与其中,开发了诸如Wallop、Sapphire等大量的实验项目。而随着Web 2.0的兴起,更多的新兴的应用也已经被迅速的开发出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着眼于宏观层面的社会计算,关注的更多的是应用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结合计算技术这一工具,研究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从而促进人类的社会活动。正如社会学鼻祖奥古斯特·孔德最初定义社会学时的宏大愿景:社会学希望使用一种类似于物理学这样的自然科学的方法与理论,统一所有的人文科学学科,从而建立一门经得起科学规则考验的新的人文学科。而社会计算也可以说是继承了这样的一个理念,即建立一整套用计算科学方法为重要研究工具,以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帮助解决经济、政治等诸多领域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学体系。
正如我们所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传统人文科学中,诸如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都形成了一整套的定量研究手段,形成了严谨的基于数学公式的问题求解方法。这些伟大而优美的数学方程式用最简单的方式向人们揭示了各种各样的原理,然而简单的使用这些公式却往往得到一些与现实截然相反的结论。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使用这些公式时,有很多因素被忽略了。现实世界的经济和社会行为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一些简单的公式可以简单直观的描述单一个体在单一时刻的行为(单一变量的取值),然而由于系统中个体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的过程,系统就会表现出复杂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是难以简单的通过这些公式预测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随着计算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经济与社会系统中的这种复杂现象。以圣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为代表的一些研究机构,开创了复杂性科学这一全新的领域。为了研究复杂性现象,他们提出了复杂自适应系统的理论,用计算机作为从事复杂性研究的最基本工具,用计算机模拟相互关联的繁杂网络,观察复杂适应系统的涌现行为。相关的研究引发了“人工社会”、“人工科学”等诸多相关的领域,形成了一系列研究复杂性的科学方法。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9-11恐怖事件进一步推动了对社会计算的这种宏观层面的研究的需求。人们开始进一步意识到,政府应当寻求各种控制或利用信息技术对社会影响的政策,从而结合信息技术和社会变化情况制定相宜的政策。然而,目前我们关于信息技术对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结构的影响的了解,不足以确保我们能够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因此,使用计算机模拟手段测试和验证社会经济政策的效果,成为了一个公共政策领域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恐怖主义袭击这种非对称威胁也引发了关于社会公共安全研究的新的需求。人们迫切需要开发新的信息处理方法,更有效的分析海量的情报内容,保障社会公共安全。
着眼于宏观层面的社会计算,其发展的时间至今仍然很短暂,虽然在一些领域,已经获得了一些理论上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仍然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仍然需要深入的研究如何有效地将社会科学理论知识与计算技术结合,最终达到科学规划社会发展的目的。
总体目标与定位:
以社会计算、舆情安全以及交互式新型信息共享与信息服务的需求为牵引,从复杂网络系统模型、多维度特征的融合计算、新型信息服务框架等角度出发,研究网络拓扑与内容相结合的计算模型及计算机制、探讨网络信息计算(服务)的新架构(P2P)、研究下一代信息服务和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效平台与新型应用(OS+P2P Stream)。
基本研究方向:
社会关系挖掘与信息网络拓扑分析:包括拓扑发现、互联网社区关系发现、消息挖掘、互联网建模、网络行为分析
P2P计算与新型网络信息处理平台(面向社会计算的体系结构与系统)
网络科学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