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豫华(1899年1月29日--1970年7月9日),小名双儿,评书拜师双厚坪。相声名为张寿臣,相声大师,相声艺术第四代门长,兼评书演员,父张诚甫,评书演员兼说相声。十二岁在北京拜焦德海为师,则于京、津一带。得到李德钖指点。其代表作《小神仙》参考裕二福、阎德山的演出,精益求精。
他兼擅对口相声,有《文章会》、《倭瓜镖》、《地理图》、《三节会》等,创作的有《揣骨相》、《哏政部》、《洋钱伤寒》、《夸讲究》等。
他的作品除了摹绘世态,也掺杂政治讽刺,表现出爱国思想与正义感。如《揣骨相》中有“软骨头残害同胞,吸尽民脂民膏;没骨头,金钱搂足,以外人为护符”都是讽刺那些投靠帝国主义的卖国贼;还有“大贱骨头,卖国求荣,明知挨骂装聋”更是把矛头直接指向卖国政府。《哏政部》是说当时内阁要设哏政部,解决国家疑难大症,让某甲去当部长,结果闹得一塌糊涂,揭露了当时反动政府的无能。这些节目在当时的演出中,都得到观众的强烈共鸣。 张寿臣继李德钖把相声从“明地”(即街头露天演出)挪进综合曲艺场内,为适应当时的演出需要,还创作大量的相声垫话,使他在舞台上不论接什么节目,都能够和前场节目适当的“垫话”连接,通过“包袱”很自然地过渡到要演的“正活”中来,现在流行的许多垫话小段,如《杜十娘》、《战长沙》等,都是他当时接场时的创作。
张寿臣勇于创新,从现实生话中吸取养分,创造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洋钱伤寒》中的财迷形象,《哏政部》中某甲接到委任状时的几次感情变化,都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他还以丰富的社会常识和生活阅历,增添作品的许多细节描写,如在《窝瓜镖》中对练武术的论述,《洋钱伤寒》的开头对伤寒病的分析;他在演出《大相面》时,可以根据捧哏演员不同的面部特征,有多种不同演法,能使旧社会以相面为职业的人听后感到惊服。他运用“包袱”的特点是铺垫平稳,翻抖自然。例如《窝瓜镖》中,表现某甲兄弟二人保镖遇劫时的割牛头一段,通过铺垫使人误认分“将贼杀死”,结果是“把牛宰了”,这个“包袱”从铺垫到抖开毫不费力,显示出他对铺垫与翻抖关系的深刻理解。又如《百家姓》入底时,他主动请观众出题,能以顶针续麻的方式,在五句之中准能接上“周吴郑王”,所以每次演出中,每当观众出了题目(不论提出哪句话来),他在五句之中找到“周吴郑王”时,立即转身下台,不看观众,表现出他信心十足的劲头,哪次演出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种表演却是在稳重的基础上显示出潇洒。与他合作时间最长的捧哏演员有陶湘如、侯一尘等人。
陶湘如是玉德龙的弟子,捧哏时深沉稳重,文墨气足;侯一尘是郭瑞林的徒弟,在表演中纯朴亲切,善于节制,都对张的表演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张寿臣经常演出的单口节目《小神仙》、《麦子地》、《化蜡扦儿》、《五人义》及大笑话《满汉斗》、《解学士》、《硕二爷》、《山东人斗法》等。
解放后,中国曲协编选传统相声。有他的《小神仙》、《巧嘴媒婆》、《三近视》、《看财奴》、《杨林标》、《麦子地》、《化蜡扦儿》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单口相声选。 张寿臣早在“九一八”事变以后,针对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在舞台上宣传抗日,并拒绝为日伪宣传,自得到吉鸿昌将军的赞许。解放前夕,他改说评书,传统节目有<清宫密史>,《三国演义》《水浒》皆考证详细,用语幽默,受到观众欢迎,并创作改编一些新闻类的评书,如《枪毙刘汉臣》、《白宗巍坠楼》等,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其评书文本基本失传.
1962年天津电影制片厂曾拍摄了张寿臣表演的单口相声《贼说话》,收入舞台纪录片《曲艺集锦》。曾任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曲协天津分会副主席。
他的徒弟有刘宝瑞、常宝堃、冯立璋、康立本、叶利中,朱相臣,戴少甫,田立禾等。
张寿臣 纪念馆:http://www.eelove.cn/memorial/index3.php?id=zhangsho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