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剂体系理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2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溶剂体系理论时对阿累尼乌斯的电离理论及布朗斯特的质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把酸碱概念扩展到完全不涉及质子的溶剂体系中。该理论认为,凡在溶剂中产生(或通过反应生成)该溶剂的特征阳离子的溶质称作酸,而产生(或通过反应产生)该溶剂的特征阴离子的溶质称作碱。例如在液态BrF3中SbF3与KF发生反应,BrF3按下式电离:

2BrF3 ←→ BrF2+ + BrF4- ①

SbF5和KF分别按下列式子与BrF3反应:

SbF5 + BrF3 → BrF2+ SbF6- ,SbF5为酸

KF + BrF3 → BrF4- + K+ ,KF为碱

BrF2+ + BrF4- ←→ 2BrF3

净反应: KF+SbF5 → KSbF6

但是,该理论的最大缺陷时只适用于能发生自电离的溶剂体系。而实际上有一些溶剂几乎不发生自电离作用,但仍有不少物质能在其中表现出酸碱行为。我们可以借助路易斯酸碱理论来说明。

注:① "←→" 表示可逆符号,下同。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