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橹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2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阿橹,祖籍河北乐亭,在黑龙江的一座小城宾县出生并成长,后在中国人民银行松花江分行工作。80年代起,以诗歌闪亮了名声,以诗歌获得了艺术名誉。

一首《阿橹之死》这种超前意识的诗歌出现在诗坛的时候,曾经让我们的眼睛为之一亮。在中国当代诗歌苦苦寻找出路,但又无法突破的时候,是阿橹的诗歌让我们看见了一抹希望的亮色。而阿橹当选为世界华人诗人协会最年轻的理事的时候,说实话,不论是官方或者是民间,不论是前辈诗人或者是后来者,对阿橹都曾寄予了更大的希望。那时候,许多诗歌发烧友,都曾把阿橹当作一个坐标,作为超越自己的一个显著标尺。

当阿橹在骗取他的一个又一个的东北老乡信任,然后又残忍地杀掉,仅仅是为了谋财害命,由一个追求理想的诗人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杀人魔王的时候,我们更深的思考着:真正堕落的不仅仅是阿橹个人,而是中国走在变革时期的诗歌。

中国的诗歌和诗人,在经历了社会的剧烈嬗变之后,对现实生活作出了超乎寻常的选择。我们惊喜地看见:中国新一代的诗人们,已经摆脱了他们前辈的那种在精神上向外扩散的思维方式,开始转向内心世界的观照和完善。这场嬗变,加快了诗歌从世俗的社会分离的步伐,摆脱了世俗的大陆,逐渐变成一个独立于世俗文化的精神岛屿。

从这种意义上讲:海子、顾城以及阿橹们都仅仅是这场巨大的造山运动的牺牲品。或者说是在大陆与岛屿之间尚未完全分离时形成的一片沼泽地,由于缺乏相应的应付危机的精神准备,他们陷入危机四伏的境地,最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毁灭。这是诗歌本身走向成熟付出的代价。在社会转型期,如何把握自己,现在成为诗人们最应关心和关注的首要问题。

以上文字引自荒城之月《海子-顾城-阿橹》。

有位青年作家说:实际上阿橹出版诗集《墓地与摇篮》,就是为自己事先留下最后一份虚荣及虚荣之骄傲。阿橹为自己和这个世界创作了不少虚假,也许包括他的作品。他是不是孤儿?他的卡佳洛娃,和与那玛达姆生活在法国的蓝眼睛儿子?当年他坐在本人的办公室里,给诗歌期刊主编及台湾《秋水诗刊》主编涂静怡等投稿的附信中,内容几乎相同,说哈尔滨的季节如何如何,心情如何如何,就想起了老师,就想起了诗歌,什么什么,怎么怎么,他像孩子一样思念起老师,同时也想起自己是个爸爸,便想起远在异乡的蓝眼睛小儿子……

阿橹的《墓地与摇篮》,是自费出版的,借他5800元出书的就是这位青年作家,最终没有偿还且不说,据说也存在了生命风险。对于阿橹这个人物的存在和逝去,他没有因为阿橹的不义而气怨,只有感慨。

不管怎么说,从艺术角度,或者说从诗歌文字技术上讲,阿橹是非凡的人才,只是,诗歌与人的灵魂太相关了,他在艺术面前,在我们的面前,尤其是从事及热爱文学艺术的人们面前,不仅仅是暗淡,更是一种耻辱。因为,阿橹的行为似乎与顾城等行为还有差异。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