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丁名:Platycrater arguta Sieb. et Zucc.
中文名:蛛网萼
拉丁科名:Saxifragaceae
中文科名:虎耳草科
保护级别 : 2
分布:浙江、安徽(黄山)、福建(武夷山)、江西
现状:稀有种。蛛网萼在浙江、安徽、江西与福建呈零散分布,植株稀少,由于破坏严重,难以保存,将陷入濒危状态。
海拔下限(米):200
海拔上限(米) :600 最高1800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直立或披散,有时近匍匐,高50一100厘米;小枝带紫褐色,有时呈薄片状剥落。叶对生,膜质,菱状椭圆形、宽披针状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5一15厘米,宽2.5一6.5厘米,边缘有锯齿,上面散生短粗毛,下面脉上常有柔毛;叶柄长1-4厘米。伞房花序顶生,具少数花;花二型:不孕花有1枚盾状萼瓣,兽瓣三角形、近圆形或四方形,宽约1.2一2厘米,半透明,绿黄色,有密集网脉;孕性花白色,花萼4裂,裂片三角形,长3一6毫米;花瓣4,长约6毫米,雄蕊多数,着生于环形花盘下侧,花丝基部连合;子房下位,2室,花柱2,分离,线形,长约5毫米,宿存。蒴果倒圆锥形或倒卵圆形,长7一8毫米,2室,顶端孔裂;种子多数,线形,两端有翅。
特性: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地,有时可上达中山地区。分布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温随着分布区海拔高低为15--17℃,最冷月平均温4.8--5.9℃,最热月平均温24.9--27.8℃,极端最低温-6.8---8.4℃,降水量1547--2011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土壤为红壤或黄壤,pH值5.0--6.0。蛛网萼一般耐阴湿,喜生于溪涧边,阴湿裸岩旁或岩洞口;在强光下长势不良,甚至枯萎。伴生植物主要有天仙果Ficus beecheyana Hook. et Arn.,水团花Adina pilulifera (Lam.) Franch. ex Drake.,石岩枫Mallotus repandus (Willd.) Muell.--Arg.,野鸦椿Euscapnis japonica (Thunb.) Dippel,青花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 et Zucc.等。3月中旬萌芽,下旬展叶,5月下旬花蕾出现,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为开花期,不孕花出现较晚,10月蒴果开始成熟。
保护价值: 蛛网萼系东亚特有单种属植物,间断分布于中国与日本,对研究植物地理、植物区系有科学价值。
保护措施:在浙江本种分布较集中的温岭市洪武尖,已划定单种保护点;龙泉凤阳山及福建武夷山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其它产区也应保护。杭州植物园已引种保存。
栽培要点:用种子繁殖或移植野生苗。用纤细种子繁殖法育苗;移植应选择适合蛛网萼生长的自然环境。也可用扦插法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