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泉位于涿鹿县矾山镇黄帝城,古称之为阪泉,即为黄帝族饮水之处。位于黄帝城东0.5公里处。传说,黄帝当年常在此泉"濯浴龙体",故又称"濯龙池"。黄帝泉为自流泉,水自平地涌出,积聚成池,池围97.2米,直径31 米,北有一出水口,潺潺流向千年形成的天然河道,足供矾山镇十多个村万余民众饮用,据国家水利部门专家测定,黄帝泉水为地下1700米至5000米的深层水,日流量约4600-4800 吨,水色清澈,泉涌 如泣注。冬不结冰,夏不生腐,久旱而不竭,黄帝泉水,滋润肌肤,医治许多慢性疾病。
-------------------------------------------------------------------------------------------------------------------------
在黄帝城东南一里处,有一眼古泉,传说它是上古时轩辕黄帝濯浴龙体的地方,故称“濯龙池”。当地人称“黑龙池”、“黄帝泉”。
关于这眼古泉,古史书记载颇多。《史记》云:“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上有黄帝祠。”《魏土地记》记载:“下洛城东南60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汉书·刑法志》一书也云:“涿鹿在上谷,今现有阪泉地、黄帝祠。”晋《太康志》记:“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
古名阪泉今称黄帝泉的神奇处,不仅在于其源于5000米深处的地下岩泉水,而且冬不结冰,夏不生腐,久旱不枯竭,天涝不外溢。水温常年保持在12.5℃至13.4℃之间。水在泉中时色如沉墨,掬起时又晶莹清澈。正如史书上说的:“平地涌潴,聚而不溢。”
黄帝泉能够五千年涌流不息,堪为神奇。
经国家地矿部、卫生部、化工部鉴定,黄帝泉为含锶质、重碳酸、属钙镁型天然优质矿泉水,水质优于国内崂山矿泉水,并可与意大利“奎查”、“莫拉”等世界名泉媲美。称得上为华夏第一泉。
当年有能氏族年轻的酋长轩辕选中了这块“四蛇相绕”的地方定居下来,一定是看中了这里的水草肥美、竹林茂密、群鹿奔越的生存条件。这方从森林到草原过渡的中原沃土,不仅能放牧,还能浅耕。是土挽留住了他们不断迁徙的脚步,是水吸引住了他们不停张望的目光,正是这一切让五千年文明开始在这块土地上诞生的演绎。
关于这眼古泉,当地有一个民间传说:“说黄帝和炎帝为争雄而开始的阪泉之战初期,炎帝吩咐部落臣民们从竹鹿山砍了许多干柴,堆在黄帝城四周点燃,霎时大火熊熊,烈焰冲天,城内人被烟熏火烤的乱成一团,眼看就要丢失城池。忽然,从轩辕黄帝濯浴龙体的泉中飞出一条腾云驾雾的黑龙,在黄帝城上张开如盆大口喷出瀑布般一股泉水,把火浇灭后又钻入泉中。一城人从惊悸中醒来后,都赶忙跪地而拜。为了报答黑龙的救命之恩,轩辕黄帝给此泉赐名为“黑龙池”。黄帝从此不在泉中洗浴了。依《山海经》记载,黄帝而是:派常义等人司职,在此泉观察月球以定历法。后人又在泉边盖了一座黑龙庙。传说:“塑像时让黑龙坐北面南,而黑龙却自行掉过来面北而坐,几次掉过去,他都又掉过来,甚为奇异。人们说,黑龙其实是黄帝之子应龙。他本是管雷雨的神龙,因为在涿鹿大战中在灵山河谷蓄水刮了蚩尤城,使无数百姓和士兵死亡,被上天处罚于黄帝泉中永远不得上天。他面北而坐,是因为他时刻在关心父亲轩辕黄帝的事业,永远护佑着他们”《轩辕黄帝的传说》(谷生旺著)。现在黄帝泉边又盖上了龙王庙,庙中塑像仍然是黑脸应龙。
如今,吃着黄帝泉水长大的炎黄后人,仍然都说此水极甜。人人都说:“用它浇地庄稼长,用它洗脸脸蛋光,用它做饭饭菜香”。据调查,吃黄帝泉水的方圆十里八村人,没有人得皮肤病和糖尿病。就连这里出生的女人绝对比别处的漂亮,说话也比别处人柔婉动听,俗称“矾山阪儿”。
现在的黄帝泉,白色石块砌出圆形井状泉壁,泉面直径31米,泉周长97.2米。泉腰架设10条输水管道,8条通往周围的8个村庄,供8000多人饮用及一万亩农田浇灌,两条通往泉南的矿泉水厂。1994年,台湾同胞刘汉卿第一个慧眼识珠,抢抓机遇,投资1000万元,在泉南不足百米处,建起了年产3000吨和年产6000吨两座大型矿泉水厂,生产“黄帝泉牌”矿泉水,远销京津等大城市。同时他还在等待一个不同寻常的灿烂的明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