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场乡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2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龙场乡龙场乡位于六枝特区西北部,东部与普定县马场镇接壤,南部与新窑乡接壤,西部与岩脚镇相连,北部抵新华乡和织金县的白泥乡,南北长16公里,东西宽13公里。地理位置东经105°25′-105 °32′,北纬26°17′-26°13′;海拔1400-1600米,地势南高北低,地势切割面大,属于山地,三岔河南岸以石山为主,南北走向,北岸以土坡为主,总面积61.3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4796。4亩,其中水田15522亩,旱地9274.5亩,森林覆盖率达13%,土地肥沃,以紫色土壤为主,呈微酸性,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硒元素。

全乡辖11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177个村民组,8539户, 36131人,居住有汉族、苗族、仡佬族、布依族等民族,气候南北与中部地区温差在1-2℃之间,境内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1℃,5月份平均气温在22.8℃,平均气温大于10℃, 天气为347天,无霜期为320天左右, 四季变化不太明显,是亚热带温湿气候,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405.2毫米,5-10月份降雨量1243.7毫米,月平均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适合发展优质水稻、玉米、油莱等农作物。

龙场乡观光杨梅园区建在龙场乡的林场村。园区内建有休息亭台、便道、水电等设施,融经济、休闲、观光、生态为一体。龙场乡小山峡风景旅游区位于六枝特区北部龙场乡境内,西接岩脚的回龙溪风景区,梭戛生态博物馆,下游是夜郎湖。即将建成的阿珠电站库区,计划建成集生产、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园区,龙场乡观光旅游业前景广阔。

龙场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蓄煤量大约在 1.8亿吨左右,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龙场乡境内有一对年产可达6万吨左右的煤矿:老马那雨煤矿。

龙场乡居住有汉族、苗族、仡佬族、彝族、布依族、穿青等民族。都有着各自的民族风俗,苗族人死亡后,棺材依靠墙边,上面盖一块红布,外面不设灵堂,埋葬前要杀牛祭祀;表示尊重先人,杀牛简称“打嘎”,每年农历“六月六”是苗族、布依族最隆重的节日,叫过大年,家家户户都要杀狗, 比汉族过年还要热闹,龙场乡民风淳朴,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龙场乡交通运输便利,六纳县级油路横穿南面林场村五个自然村寨,卡凉公路从南向北穿腹而过,境内还有通往岩脚、新窑、马场、煤洞坡、白泥、新华的村级公路网络, 水上交通可从龙场直达普定县马场镇,形成了县、乡、村一体的交通运输网络,龙场乡政府驻地成为水陆交通枢纽,促进了龙场乡的经济发展。[1]

2、湖南省中方县龙场乡龙场乡地处中方县东北部,东与铜鼎乡相连,南与铜湾镇、下坪乡相邻,西接花桥镇,北与辰溪县仙人湾乡毗邻。这里苍山起伏,逶迤绵亘,远观似巨龙而卧,故此得名“龙场”。全乡辖刘朋、半坡、龙场、槐子坪、老树寨、芭蕉溪、十里坪、茶田8个村,45个村民小组,共1790户,7188人,全乡总面积74993亩,属典型的“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加庄园”的山区内陆乡。

多年前,该乡属贫困乡,在历届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引导村民走自我发展的道路,目前全乡经济发展进步,社会稳定,各项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2002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27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960元;2003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3000万元,创人均可支配收入1030元;2004年,在原来的基础上,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40元,达1300元。近几年来,该乡利用山地资源的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搞山地开发,创办山区乡镇的特色,提出了“山要做强,田要做活,路要做好”的总体发展规划,现已形成了无污染、生态品牌的杨梅基地2000亩,年产值300多万元。柰李的发展也逐渐形成新的规模,1000余亩的柰李,为全乡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新的活力。现该乡已被市、县评为“水果之乡”。

3、贵州省普定县龙场乡地处普定县西部,距县政府所在地12公里。东接城关镇、西靠马场镇,南与化处镇毗邻、北同鸡场坡乡隔夜郎湖相望,地势呈西高东低,起伏较大,岩溶发育强烈,喀斯特地貌显著,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74公里,总面积100.23平方公里,由东向西的普(定)----马(场)公路横贯境内。全乡辖32个行政村,104个自然村,169个村民组,境内居住着苗族、布依族、仡佬族、彝族等少数民族。

龙场乡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暖夏凉,生长季长(约150天),降水丰沛(年降水量1330mm)。龙场乡境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方解石、大理石、高钙石、石灰石、铁红矿、冰洲石、硅沙、玻璃矿、土陶粘土等多种矿藏。

4、贵州省水城县龙场乡龙场乡是一个汉、苗、白、彝、布依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7%。位于水城县南部,东邻顺场乡,西接营盘乡,南接盘县的普古乡和坪地乡,北与新街乡隔江相望。境内山峦起伏,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2250米,最低海拔8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龙场乡有热情好客、勤劳朴实的人民群众,有清新的空气、丰富的水资源和纯净的饮用水,有让人放心食用的绿色科技成果,有醇香可口的“龙场老白干”,有风光旖旎的“八·一”水库,有古老悠荡的铁索桥……是个旅游开发的圣地和旅游的好地方。龙场乡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之地,全乡现有耕地3.5万亩,人均耕地1.3亩,其中人均占有基本农田0.7亩。全乡辖14个行政村,总面积101.36平方公里,总人口20002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6%。龙场乡属于典型的纯农业乡,境内比较适宜种植玉米、水稻、小麦、洋芋、荞子等粮食作物和生姜、烤烟、水果、药材等经济作物;境内土法酿造的龙场白酒被称为“凉都.六盘水小茅台”而享有盛名。

北盘江流经水城县的7个乡镇,在境内形成了一条100公里长的大峡谷,为属于贵州的峡谷之最。这条峡谷集峰林、溶洞、怪石、瀑布、伏流、花滩、旋塘和原始森林植被于一体,既有长江三峡的秀丽险峻,也有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雄奇壮美。在这一段峡谷中,还萦绕着远古壁画、古城遗址等夜郎文化之迷,以及铁索桥、摩崖石刻、古驿道等人文景观。可以说,北盘江大峡谷是贵州西部旅游线上的一个新的亮点。

普济桥又名龙场乡高家渡铁索桥,横跨于北盘江中流段,地处水盘中线公路旁,距乡政府驻地约13公里。该桥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七月十日。桥长61米,宽3米,距水面高约31米,由15棵铁索组成。铁索桥历经百年风雨,几经洪水冲击,至今依然寒光闪闪,岿然不动。据桥旁碑序记载(作者系当时普安直隶军民府段、水城理民府陈会禀):“光绪三十一年乙巳七月十日,秋水涨,有船没,死者四十余人,水普官绅庶士感奋启,建桥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十月,举念于三十二年兴工……”,后因大雨冰雹袭击,铁桥未完工便被暴风摧毁,后重兴土木,实际完工于清光绪三十三年二月二十一日。

铁索桥两岸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桥两岸多溶洞,洞内多钟乳石。两岸没有茂密的森林,却生长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伫立桥上,一边感受喀斯特地貌,一边领略百盘江峡谷风光,对于旅游观光者而言,这是一道风景。这里山势峻峭,连绵不断,水势平缓,默默流淌,当地的民歌是这样唱的:“群山巍巍入云烟,流水奔腾不分边。问君难比风光好,北盘景色醉神仙”。

这座桥原是连接水城和普安的纽带,两岸居民依靠这座桥进行贸易往来,可以说她记载了两岸人民的交往历史。1993年水盘中线开通后,高家渡铁索桥便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如今从桥上走的人已经很少了,这里便逐渐冷落下来,铁索桥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文物而存在了。然而如今铁索桥两岸伫立着四座记载修桥历史的石碑,倒可以让人回味一下久远的历史,抒发一番思古之幽情。

除铁索桥外,还有离乡政府所在地9公里的“八·一”水库,“八·一”水库位于贵州省龙场乡南部,修建于1962年,1980年改建,于1982年竣工,水库总容量28万m3。气候条件较好,常年平均气温15℃。水库四周有茂盛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松树,连片面积达3000亩之多,林内有小兔、山鸡、松鼠、斑鸠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 特别还有保护动物红腹锦鸡、白腹锦鸡、白狐、香獐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