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禅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2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扬州圆通禅寺位于宝应县城。民国初年,泰山殿藏经楼遭火焚毁,其后房屋失修毁圯甚多。僧人筱修将部分房屋修理,又将泰山殿改称为圆通禅寺。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占宝应时,禅寺被伪军强占为军营,破坏更为严重。至解放前夕整个禅寺已残破不堪,仅剩大雄宝殿,1956年将其拆毁。

1982年本县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又经多方支持,由主持僧明波在原明志佛堂(明志佛堂系民国初年由一位佛教信徒吴三老太所建,其目的是为自己及周围信男善女吃斋念佛有个安静的场所)筹款重建。

1990年,经扬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定名为圆通禅寺。该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三进殿堂,前小后大,布局严谨。南北依次建有山门、弥勒菩萨殿、阿弥陀佛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殿;东西两侧则有玉佛殿、观音菩萨殿、地藏菩萨殿、客堂等。藏经楼,藏有日本版《大正藏》十箧一百部,为寺院“镇寺之宝”。此藏经系台湾弥勒内院宽裕法师所赠。禅寺牌楼型山门上门匾“圆通禅寺”,系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会会长赵朴初题写。

圆通宝殿

普陀洛迦山圆通禅寺原为圆通庵,建于明万历年间,1990年重建,系洛迦山主刹,坐落于山腰丛林中。建筑面积759平方米,殿宇27间,依山起势,坐落在山腰丛林中,门前一片山坡坪地,环境幽静,空气清新。

主殿圆通殿供圣观音像,坐落在妙湛塔东,西北紧邻大悲殿。庭院中的大铜鼎,系仿天台国清寺大铜鼎制作。殿后有龙泉古井,系一方形梵井,块石砌筑,方广丈余,井口塑龙首,泉水从龙嘴喷滴。近处有“仙桥”,系天然石梁悬挂于两壑之间。

普陀洛迦山圆通禅寺交通

从普陀山坐船到洛迦山。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