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静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许静

职称:副教授

学位:博士

简历:

2006年5月 瑞典皇家理工大学访问学者

2003年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博士

2001.10-2002.9 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 访问学者

1996.10-1997.9 日本早稻田大学政经学部,交换研究员

1992年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法学硕士

1989年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法学学士

曾授课程:传播学概论、跨文化交流学、舆论学

研究领域:

学术专长:传播学基础理论、跨文化传播、舆论学

研究计划:公众舆论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互联网的社会应用,比较媒介政策

专著:

《传播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大跃进运动中的政治传播》,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2月。

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领域的建构",北京论坛,2007年11月4日

"新社会运动的策略模式--无烟香港行动",东方网.2007

"Role of Internet in Chinese New Residential Community", "The 5th Chinese Internet Conference",Texas A&M University, the US, May 21-21,2007.

"搜寻•诠释•建构——关于《阳光记录》",中国教育电视电视台半月刊,2007年第5期.

"创意产业与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方向",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From Cyber to Reality: Internet as a community media in China", "Media and Citizenshi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Sodotorn University College, Stockholm, Sweden. May 17-18, 2006.

"Internet and Freedom of Speech in China", "World Media 2020" workshop,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JMK), Stockholm University, Sweden. May 9, 2006.

“互联网环境下公众舆论的生发机制初探”,《中国舆论监督年度报告(2003-200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2月。

"文化与传播的偏向",《SOHO小报》2005年9月,NO.57

“多元化与多样性——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化的再思考”,“让世界了解中国---斯诺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2005年7月19日。

“简析西方舆论观的形成与发展”,《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浅论政治传播中的符号化过程”,《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于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2004年第5期。

“图式理论及其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运用”,《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第4期。

“心理战与传播学:美国早期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第1期。

《提高跨文化传播效力(ICC)要素分析》,《国际政治研究》,1997年第4期。

《亨利·卢斯、〈时代〉周刊与四十年代中美关系》,《美国研究》,1993年第1期。

译著:

《重箱式日语教学法》,1997年日本东京新宿日本语学校。

科研项目:

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启动基金: 舆论研究理论与实践

奖励荣誉:

2007北京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演示竞赛三等奖

2006年校优秀班主任

2001年英国太古奖学金

1998年获军训带队教师优秀个人奖

1996年获国际关系学院优秀教师奖

1995年获日本世川良一奖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