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海报
基本信息原片名
K-19: The Widowmaker
更多中文片名
轰天潜舰
哈里逊福特K19
更多外文片名
K*19: The Widowmaker .....(USA) (poster title)
K-19: Terreur sous la mer .....(Canada: French title)
影片类型
惊悚/剧情/历史
片长
138 min / Spain:140 min
国家/地区
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
对白语言
英语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 DTS SDDS
评级
Rated PG-13 for disturbing images.
级别
Singapore:PG Argentina:13 Australia:M Netherlands:12 Norway:15 USA:PG-13 Sweden:11 France:U Peru:14 Canada:PG Spain:T Finland:K-11 Germany:12 UK:12A Brazil:12 Hong Kong:IIA Philippines:PG-13 Switzerland:14 Switzerland:10
制作成本
$100,000,000 (estimated)
版权所有
IMF Internationale Medien und Film GmbH & Co. 2 Produktions KG
拍摄日期
2001年2月19日 - 2001年6月29日
摄影机
Panavision Cameras and Lenses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anamorphic)
演职员表导演 Director
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
编剧 Writer
Louis Nowra .....(story)
Christopher Kyle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 .....Alexei Vostrikov
利亚姆·尼森Liam Neeson .....Mikhail Polenin
萨姆·斯普卢尔 Sam Spruell .....Dmitri
Peter Stebbings .....Kuryshev
Christian Camargo .....Pavel
Roman Podhora .....Lapinsh
Sam Redford .....Vasily
Steve Nicolson .....Demichev
Ravil Issyanov .....Suslov (as Ravil Isyanov)
Tim Woodward .....Partonov
Lex Shrapnel .....Kornilov
Shaun Benson .....Leonid
Kristen Holden-Reid .....Anton
Dmitry Chepovetsky .....Sergei
Christopher Redman .....Kiklidze
Tygh Runyan .....Maxim
Joss Ackland .....Marshal Zelentsov
John Shrapnel .....Admiral Bratyeev
George Anton .....Konstantin
James Ginty .....Anatoly
Peter Graham .....Danya Yashin
彼得·萨斯加德 Peter Sarsgaard .....Vadim
Shawn Mathieson .....Stepan
Jacob Pitts .....Grigori
Christopher Routh .....Oleg
Lubomir Mykytiuk .....Dr. Gavril
Michael J.X. Gladis .....Yevgeny Borzenkov
Donald Sumpter .....Dr. Savran
Natalia Vintilova .....Katya
Steve Cumyn .....Arseni
Austin Strugnell .....Yakov Rakitin
Arsenty Sydelnykov .....Seymon 'Syoma' Dydik
JJ·菲尔德 JJ Feild .....Andrei
Peter Oldring .....Vanya
Joshua Close .....Viktor
Ingvar Eggert Sigurðsson .....Gorelov (as Ingvar Sigurdsson)
Gerrit Vooren .....Voslensky
Joey Purpura .....Georgi (as Gerrit Purpura)
Lev Prygunov .....Ivan Vershinin
Jeremy Akerman .....Fyodor Tsetkov
Lee J. Campbell .....Judge
Mark Day .....Russian Sailor (uncredited)
Mark Antony Krupa .....Georgi (uncredited)
Ryan McDonell .....Russian Officer (uncredited)
Pat Nixon .....Herself (with Richard) (archive footage) (uncredited)
理查德·尼克松 Richard Nixon .....Himself (with Pat) (archive footage) (uncredited)
制作人 Produced by
凯瑟琳·毕格罗 Kathryn Bigelow .....producer
Moritz Borman .....executive producer
Winship Cook .....associate producer
Steve Danton .....associate producer
Guy East .....executive producer
Edward S. Feldman .....producer
哈里森·福特 Harrison Ford .....executive producer
Oliver Hengst .....line producer
Basil Iwanyk .....co-producer
Steven-Charles Jaffe .....co-producer
Samara Koffler .....associate producer
Mary Montiforte .....co-producer
Dieter Nobbe .....executive producer
Brent O'Connor .....co-producer
Volker Schauz .....executive producer
Sigurjon Sighvatsson .....producer
Nigel Sinclair .....executive producer
Leonid Vereschtchaguine .....line producer
Chris Whitaker .....producer
Mark Wolfe .....co-producer
制作发行制作公司
First Light Production
IMF Internationale Medien und Film GmbH & Co. 2. Produktions KG [德国]
Intermedia Films [英国]
国家地理协会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美国]
New Regency Pictures [美国]
Palomar Pictures Corporation [美国]
发行公司
01 Distribuzione [意大利]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 (Argentina) (DVD)
康斯坦丁影业公司 Constantin Film [德国] ..... (Germany)
Herald Film Company [日本] ..... (Japan)
New Films International [爱沙尼亚] ..... (Japan)
Paradise Group [俄罗斯] ..... (Russia)
派拉蒙影业公司 Paramount Pictures [美国] ..... (Russia)
Sociedad General de Derechos Audiovisuales S.A. (SOGEDASA) [西班牙] ..... (Spain)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阿根廷] ..... (2006) (Argentina)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英国] ..... (2006) (UK)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荷兰] ..... (2006) (Netherlands) (theatrical)
Viva Films [菲律宾] ..... (2002) (Philippines) (theatrical)
特技制作公司
Custom Film Effects [美国]
FXSmith Inc. [加拿大]
Gray Matter FX [美国]
工业光魔公司 Industrial Light & Magic (ILM) [美国] ..... (special visual effects)
Keyframe Digital Productions Inc. [加拿大] ..... (3-D pre-visualization)
Mill Films Ltd. (I) [英国] ..... (3-D pre-visualization)
Pacific Title Digital [美国] ..... (3-D pre-visualization)
Santa Barbara Studios [美国] ..... (3-D pre-visualization)
The Effects Group Inc. [加拿大] ..... (3-D pre-visualization)
其它公司
Chapman/Leonard Studio Equipment [美国] ..... cranes and dollies
Hollywood Records [美国] ..... soundtrack
Lionheart Production House [加拿大] ..... lighting equipment
Saul Zaentz Film Center [美国] ..... sound post-production services
上映日期国家/地区
美国
USA
2002年7月19日
香港
Hong Kong
2002年7月25日
台湾
Taiwan
2002年8月16日
挪威
Norway
2002年8月18日 ..... (Norweg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瑞士
Switzerland
2002年8月29日 ..... (German speaking region)
巴西
Brazil
2002年8月30日
墨西哥
Mexico
2002年8月30日
德国
Germany
2002年9月5日
奥地利
Austria
2002年9月6日
冰岛
Iceland
2002年9月6日
希腊
Greece
2002年9月13日
西班牙
Spain
2002年9月13日
菲律宾
Philippines
2002年9月17日 ..... (premiere)
比利时
Belgium
2002年9月18日
法国
France
2002年9月18日
荷兰
Netherlands
2002年9月19日
菲律宾
Philippines
2002年9月25日 ..... (Davao)
丹麦
Denmark
2002年9月27日
韩国
South Korea
2002年9月27日
瑞典
Sweden
2002年10月11日
新西兰
New Zealand
2002年10月17日
俄罗斯
Russia
2002年10月17日
芬兰
Finland
2002年10月18日
挪威
Norway
2002年10月22日 ..... (Berge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以色列
Israel
2002年10月24日
挪威
Norway
2002年10月25日
英国
UK
2002年10月25日
日本
Japan
2002年10月27日 ..... (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阿根廷
Argentina
2002年10月31日
秘鲁
Peru
2002年10月31日
南非
South Africa
2002年11月1日
澳大利亚
Australia
2002年11月7日
哥伦比亚
Colombia
2002年11月8日
意大利
Italy
2002年11月15日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2年11月21日
保加利亚
Bulgaria
2002年11月22日
波兰
Poland
2002年11月22日
日本
Japan
2002年12月7日 ..... (premiere)
日本
Japan
2002年12月14日
埃及
Egypt
2002年12月25日
葡萄牙
Portugal
2003年1月3日
立陶宛
Lithuania
2003年1月10日
科威特
Kuwait
2003年1月28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3年4月22日 ..... (DVD premiere)
土耳其
Turkey
2003年4月25日
剧情介绍《K-19》是一部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的影片,该片围绕上世纪六十年代前苏联核潜艇的一起灾难性事故展开,在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故事的同时,也讴歌了军人的坚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1961年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冷战的最尖峰时刻,双方陷入了一个军事竞赛的怪圈,不断加大对对方的核威慑力。在美国率先派遣核潜艇潜入苏联领海并以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作为未来主要攻击目标的前提下,苏联最高决策层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第一艘弹道导弹潜艇K-19上。
海军上校帕列宁是K-19潜艇的舰长,深受下属的爱戴与信任。他坚持认为该潜艇尚未经过有效测试,存在很多隐患,不能马上投入使用。但是,急于证明自己实力的苏联军方已经顾不上全体船员的生命安全,他们认为帕列宁没有能力让他们为之骄傲的头号潜艇开足马力,去迎接未来的战争,因此撤消了他的舰长职务,由另一位海军上校瓦斯科夫取而代之。
瓦斯科夫是一位“一切以军令为重”的职业军人,上任第一天,他就发现了许多问题,同时也感觉到帕列宁及其部下对他的抵触情绪。
K-19就要下海了,剪彩仪式上,元帅夫人竟然没能撞碎香槟酒瓶,这似乎预示着一种不祥之兆。
接着,潜艇上的军医又被运送给养的汽车撞死,这一意外事故更加重了笼罩在船员心头的阴云。
在与亲人告别之后,船员们登上潜艇。K-19开始了它的第一次远航,它将携带核弹头奔赴麦尔地区,进行发射试验。
瓦斯科夫深知此次远航责任重大,他一开始便对船员们实行严格的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如何救险逃生、如何应付突然袭击等。由于船员中有许多新兵,缺乏应变能力,结果在安装鱼雷时出现了伤情。瓦斯科夫没有责怪船员,但却严厉批评了包括已被降职为副舰长的帕列宁在内的军官。
当潜艇接近目的地时,可怕的深潜试验开始了。潜艇急速下潜,随着船体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舱内的空气也变得越来越紧张。瓦斯科夫不顾帕列宁的反对,坚持要求下潜到海底三百米的深度。
紧接着,他又命令潜艇迅速浮出海面,与此同时作好发射导弹的准备。
在一阵惊慌之后,K-19成功地破冰而出。随着一枚导弹穿膛而出,直冲云霄,瓦斯科夫和他的船员们终于经受住了考验,这也意味着K-19的首次海上试航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一口气暂时松了下来,但帕列宁与瓦斯科夫之间的矛盾却达到了顶点,他指责瓦斯科夫为了完成任务而置船员的性命于不顾,瓦斯科夫反驳道,只有经过充分的考验才是对安全的真正保障。
两位指挥官之间的剑拔弩张并没有影响到船员们的情绪,他们在冰面踢起了足球,满心喜悦地等待着启程返航的指令。
然而,一条致命的命令从莫斯科传来:K-19将向西航行,悄然经过北约基地,然后在距美国华盛顿与纽约海岸线仅四百英里处执行侦查任务。
在明知潜艇已出现异常状况的情况下,瓦斯科夫坚定地执行祖国交给的任务,率领K-19的全体官兵踏上了危险的航程。
就在船员们狂欢之后进入梦乡之际,灾难发生了:潜艇核反应器的制冷系统开始漏水,反应器核心急速升温,如果升至一千度,反应器就会爆炸,其结果将会促使核弹头的发射,与北约基地如此之近的一次核泄露极有可能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事态急转直下,瓦斯科夫采纳了技术部门的意见,关闭一切能源系统,包括远程通讯系统,在用饮用水对反应器进行冷却的同时,组织敢死队进入密封的反应器隔离间进行维修。
隔离间里不仅有超高温,更可怕的是有强烈的核放射。敢死队员分批进入隔离间,10分钟后等他们出来时,已经被强烈的放射折磨得体无完肤、呕吐不止。
这是与死亡的挑战,也是对军人忘我精神的绝对考验。
作为敢死队员之一的卡列文上尉胆怯了,他浑身颤抖,拒绝戴上防护面具。紧要关头,杰森少校挺身而出,他以顽强的意志坚守在隔离间里,最终堵住了漏水。
反应器的温度降了下来,但灾难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一方面伤员急需抢救,一方面核泄露的危险仍然存在。帕列宁提出要向北约基地的美军求援,但瓦斯科夫却坚持要等待自己的援兵。而现实却是,这里距离苏方最近的基地也有五个月的航程,况且远程通讯系统也无法启用。
这时,美军的驱逐舰已经发现了潜艇,美军直升机从船员的头顶上盘旋而过,显然对方也不明白潜艇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
核放射已经开始向舱内蔓延,随之而来的是船员们的极度恐惧。就在舱内乱成一团之际,修复好的反应器又开始漏水,卡列文上尉鼓起勇气冲进了隔离间。
该是做决策的时候了,为了全体船员的生命安全,瓦斯科夫终于同意帕列宁的请求,与美军取得联系。而此刻,早就对瓦斯科夫怀恨在心的波勒瓦上尉将枪口对准了他,企图夺下他的兵权。
卡列文以顽强的毅力修好了反应器,而他也已没有力气走出隔离间,多亏帕列宁及时赶到,将他救了出来。
当波勒瓦请求帕列宁接过舰长职务时,帕列宁非但没有领情,反倒命令部下以叛变的名义逮捕了波勒瓦。同样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终于理解了瓦斯科夫,他请求瓦斯科夫行使舰长的责职,带领大家撤离潜艇。
在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搏斗之后,全体船员离开了潜艇,而一场足以导致全球灾难的事故也终于被勇敢的官兵们避免了。
回到苏联,瓦斯科夫被以叛国罪送上了军事法庭。帕列宁在法庭上慷慨陈词,为瓦斯科夫在这场事故中的忠诚和英勇之举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
瓦斯科夫最终得到了豁免,但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得到重新指挥潜艇的机会。而他的余生也注定要在痛苦中度过,这是因为潜艇上的七名进入隔离间维修反应器的船员死于返回苏联的途中,在此后的几年中,又有20名官兵死于辐射癌。
多年之后,瓦斯科夫与帕列宁这对患难与共的战友又见面了,他们与当年幸存下来的潜艇官兵们会合在一起,共同回忆着那个难忘的岁月。
历史真实K-19(苏联核潜艇又名“广岛”)
K-19号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红海军H级核潜艇的首舰。
该潜艇是苏联第一级可以有远航能力的弹道导弹潜艇。
但该潜艇闻名全世界则是因为其频繁的发生的事故以及后来的美国电影《K-19:寡妇制造者》。
建造
1958年10月17日,K-19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正式开始建造。1959年4月,K-19潜艇建造完毕等待下水。潜艇的下水仪式中“砸香槟瓶”的工作通常由女性担任,但这次为保密而改由一位苏联男性将领砸香槟。而该仪式中香槟砸向潜艇後因潜艇布设消声橡胶使香槟瓶砸向潜艇后被完整无损地弹开。而这一切也被人们视为后来潜艇一切事故的“凶兆”。经过了长达将近2年的改进和系泊试验,该潜艇於1961年4月30日正式服役。
“广岛”和“寡妇制造者”
1961年7月4日,K-19号由扎特耶夫指挥下潜行到北大西洋接近南格林兰岛的海域准备进行发射训练。潜艇浮出水面后核反应堆主循环泵和辅循环泵发生卡死,反应堆反应区温度急速升高。但与此同时更不幸的是当时无线电系统发生电器故障,他们无法联络本部寻求救援。反应堆温度很快就超过了控制极限并达到了900摄氏度的高温,这个高温已经达到了反应棒的熔点并使得原来反应堆内的反应更加加剧。尽管当时自动停堆器的控制棒已经插入了反应堆,但一切都无济于事。
由于潜艇反应堆如果再不控制则很可能发生反应堆爆炸,同时艇上携带了3发核导弹以及导弹的液体燃料,一旦发生爆炸,该海域将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和核污染,同时100千米以外的北约基地也将可能受损。艇长惧怕潜艇爆炸之后会给当时美国以借口发动核战争,艇长和艇员一致决定组成一个7人小组,由艇上工程师和船员组成,潜入反应堆舱,切断空气调整阀门,重新焊接冷却水供应管,从而安装上备用冷却系统。这7人不顾个人安危进入充满核污染的反应堆舱内对反应堆抢修,从而使得潜艇反应堆逐渐得到控制,随後K-19艇艇员转移到在附近海域的S-270艇,再由S-270艇拖回。而这些进入反应堆舱的艇员们由于受到核污染,有人当场就死亡,没有当场死亡的也在返航途中即事件发生的一周内陆续死亡,而由于通过管路漫步整个潜艇核泄漏则造成了很多其他艇员受到核污染,第一批艇员中包括舰长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核污染,并且在事件发生后的几年内就有至少20名艇员死于核污染导致的疾病。
美国海军在K-19附近的战船收到了由K-19备用无线电与S-270的无线电交流之后主动向K-19艇发出无线电说可以提供帮助,但当时艇长恐惧苏联军事机密泄露给北约而没有理会。同时当时艇长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兵变,收缴了除了6把亲信军官手中的手枪以外的所有轻武器并把它们扔到了海中。
返回港控制后,K-19迅速开始进行修复工作,但不幸的是K-19残余的核污染造成了船厂船台的核污染,所有维修人员必须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才能进入封闭船厂内进行维修,这无疑增加了维修时间和难度。经过检修,工程师们发现该潜艇这次灾难是因为K-19主循环回路中的一个焊点质量不合格,从而造成整个循环回路的核泄漏以及循环泵的卡死。1965年,K-19艇修复返回北方舰队,但这个时候他却多了一个外号“广岛(Hiroshima)”(在美国电影中则被戏谑为「寡妇制造者」(Widowmaker))。
2006年2月1日,前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向挪威诺贝尔奖委员会提议将这次事件发生时所有K-19上船员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们在这次事故中成功避免了一场潜在核战争。同年6月,K-19号时任艇长的扎特耶夫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撞击事件
1969年11月15日7时13分,K-19艇与当时停车监视海域的美国攻击潜艇小鲨号[1]在巴伦支海海峡60米深左右的海域相撞。撞击後因K-19艇的主水柜紧急排水以及储备浮力大而没有沉没。这次撞击造成了K-19艇的艇首受损,其中弓形声纳阵被彻底破坏,鱼雷发射管外舱盖也脱落掉了。而小鲨鱼号的耐压艇体则被撞出一个大洞,潜艇迅速失去平衡下沉,经过长时间的水下挣扎後才浮上水面勉强回港。
当时小鲨鱼号上的鱼雷长已经准备发射反潜鱼雷击沉K-19,但小鲨鱼号艇长L·巴克霍德为防止苏联以此进行核报复发生核战争从而制止了他。[2]
大火事件
1972年2月24日,加拿大纽芬兰1300千米开外120米深的海域中,正在战略值班的K-19号艇艇内轮机舱突然着火,当时值班的28名艇员不幸阵亡。着火的原因是由于液压机液体泄露到了热滤器中引发大火。着火之后该艇立即上浮并接受附近北约水面战船实施营救。军舰很快赶到後撤离了除尾部着火轮机舱后面的鱼雷舱内12名艇员以外的全部艇员。撤离後因海风而使得战船对潜艇的拖拽工作造成了一定难度,K-19艇不断辗转直到4月4日才被回到北莫尔斯克(Severomorsk)港,而被困於尾鱼雷舱的12名艇员在度过了缺少水和食物,低温以及近乎无光的空间中度过了漫长的40多天後被解救。而这次事故则使得K-19不得不又回到港口大修,之後返回北方舰队。这次事件也是全世界非沉没核潜艇事故中阵亡人数最多的事故。
除役之后
1991年,K-19艇度过了命运多舛的40年服役生涯後终于除役。但就在除役前的1991年6月4日,K-19艇又一次发生了反应堆故障,尽管这次事故被迅速控制,潜艇没有受到污染并且无人伤亡,但这次事故也让苏联政府决定以START-II协定让这艘艇除役。随后这艘艇的核反应堆、武器和电子装备後,拖到位于科拉半岛的「核潜艇坟场」等待最後拆解。
2002年5月,K-19艇拖到了摩尔曼斯克的Snezhnogorsk港等待拆解。
2003年10月,俄政府决定在「近期」完全拆解这艘艇。
2006年,原来在K-19上担任厨师的Vladimir Romanov成为了富翁,他买下了这艘已经随时将要拆解的潜艇并准备将这艘潜艇停泊在莫斯科作为苏联时期退役潜艇水兵的俱乐部或博物馆。一些K-19艇上的退役水兵强烈反对此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