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占里村位于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距县城约25公里,全村8个村民小组,现有168户,791人,寨子虽不大,但这里的人们却创造了一项令世人惊讶的纪录:解放以来人口自然增长为零,被誉为“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
占里村坐落在深山密林中,是一个植被良好、民族风情浓郁的美丽侗寨,村外苍山叠翠,门前流水淙淙,一幢幢吊脚楼错落有致,鼓楼、风雨桥历历在目。占里的祖先为躲避战乱,在1000多年前由广西梧州迁徙而来,他们溯都柳江而上,最后找寻到这块风水宝地定居下来。
占里人历来团结和睦,互敬互助,他们劈山开田、创建家业,过着祥和的生活,人口由最初的5户,很快发展到百余户。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能开垦的山土几乎都被开垦尽了,和睦的大家庭开始出现争田斗殴等现象,子孙们尝尽了人多粮少、忍冻挨饿的苦头。于是,占里的祖先不得不理性地思考村民未来的生存问题:长此以往,子孙将无田可耕、无地可种。最先提出控制人口增长的是清朝初期一个叫吴公力的祖先,他召集全寨村民在鼓楼开会,给子孙们订下了一条寨规:一对夫妇只允许生两个孩子,谁多生就依寨规进行处罚,严重超生的,永远逐出寨门,不得再回到这里居住。
这一寨规,在占里一直沿袭了数百年,至今还未有人违反过。如今,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和八月初一,全寨人都要聚集到鼓楼里听寨老训诫,并用侗歌传唱寨规;青年男女行歌做夜时,也要被要求先唱控制人口增长的歌,确保这一习俗一代代地延续下去,传到每一个后人心田。
如今,在占里村流行着许多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的歌词,比如:“一棵树上一窝雀,多一窝就挨饿”、“崽多了无田种,娶不了媳妇;女多了无银两,嫁不出姑娘”、“人会生崽,地不会生崽”等等,歌词含义深刻,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与启迪。这一有利于全寨安泰祥和的寨规,后人代代坚守不渝,形成了占里人独特的节育惯制,被人口专家称为“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占里村自古以来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使全村的人口长期保持在零增长状态。据统计,1951年全村总人口为762人,到2006年全村人口总数为791人,在55年间只增加了20余人,直到现在,2009年全村人口总数为803人,很好地保持了该村的生态平衡,使他们拥有的土地、森林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的保护。
占里虽然地处边远,但朴素、先进的人口意识却厚厚地回报了他们,这里群众的生活可以说丰衣足食、富足安康,人均耕地面积1.3亩,比全县人均稻田面积高出一倍多,高于全国人均耕地占有面积,人均占有粮食大大高于全县人均水平,家禽饲养量也居全县前列。
占里,是锁在深山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原生民族生态文化中一块不可多得的瑰宝。如今,占里不仅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而且迎来了五洲四海的宾朋,它已开始愈来愈受到世人的瞩目。2000年8月,国家计生委科技司副司长肖绍博专程到占里进行了考察。近几年来,中央电视台前来拍摄了专题片《大山深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报》等国内多家媒体及台湾《汉声》杂志都作了专题报道。
2、浙江省文成县黄坦镇占里村浙江省文成县黄坦镇占里村地处浙南山区,位于温州“大水缸”珊溪水库上游。一个充满传
占里村全景奇色彩的小山村,克服土地紧缺等许多困境,靠着科学养猪、生态养猪,硬是把自己从文成最穷的村庄变成了最富的村庄之一,并打出了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旗号,成了浙江省最具特色的养殖专业村,被誉为“浙江生态养猪第一村”。
占里村位于文成县城西部海拔500多米的山区。由于占里村位于山区,人均耕地不足0。6亩,全村没有一片大于1亩的平地。2006年3月,村里以规模养殖农户为主体,以股份制形式自愿组建了黄坦镇占里毛猪产销合作社,目前入社农户已达150户,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引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了仔猪的市场竞争力,也吸引更多村民养殖母猪。据统计,该村留守家中的201户村民,目前全部养起了母猪,全村共有养殖基地2万平方米,母猪存栏3720头,年繁殖仔猪7.1万头,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村。
从2006年开始,占里村在省、市、县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帮助下,总投资200多万元,开始了畜禽污染物综合治理。目前,全村每天产生的30多吨排泄物和废水都经过沼气池得到了有效处理。钟亦龙养了35头母猪,现在家里烧饭、照明都是以沼气为能源,还能通过管道为邻居家输气。村民家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在与猪粪混合后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大量沼渣,可以用来浇灌果园和菜地,效果很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