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训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3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张思训,四川(现:巴中市巴州区)人。北宋天文学家。 曾是司天监学生,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张思训造出以水银(避免温度变化影响)为动力流体的水运“浑象”。《宋史·天文志》记载:“其制:起楼高丈余,机隐于内,规天矩地。下设地轮、地足;又为横轮、侧轮、斜轮、定身关、中关、小关、天柱;七直神,左摇铃,右扣钟,中击鼓,以定刻数。每一昼夜,周而复始。又以木为十二神,各直一时,至其时则自执辰牌,循环而出,随刻数以定昼夜短长;上有天顶、天牙、天关、天指、天抱(托)、天束、天条,布三百六十五度,为日、月、五星、紫微宫、列宿、斗建、黄赤道,以日行度定寒暑进退。”后来宋太宗命人于皇宫内打造,一年有成,放置文明殿东鼓楼下,命名为“ 太平浑仪”。到了苏颂时(1088年)已经毁损,无人知其制法。

张思训於公元979年设计的浑象,於公元980年制成。据《宋史‧天文志》载:「其制:起楼高丈馀,机隐於内,规天矩地。下设地轮、地足;又为横轮、侧轮、斜轮、定身关、中关、小关、天柱;七直神,左摇铃,右扣钟,中击鼓,以定刻数。每一昼夜,周而复始。又以木为十二神,各直一时,至其时则自执辰牌,循环而出,随刻数以定昼夜短长;上有天顶、天牙、天关、天指、天抱(托)、天束、天条,布三百六十五度,为日、月、五星、紫微宫、列宿、斗建、黄赤道,以日行度定寒暑进退。」

这段文字所记载的机械部件和齿轮名称,比唐代一行和梁令瓒的「水运浑天」记载要详细得多。其中的「地轮」可能和苏颂水运仪象台的「枢轮」即动力轮相类似。「定身关、中关、小关」一类机械也可能与苏颂的天关、天锁的功效雷同,是用於控制「地轮」的惯性运动的,也就是起擒纵器的作用。「定身关」一词生动地表述了控制「地轮」转动的意义。而在报时机械之上的「天牙」、「天关」、「天束」、「天条」等机件又可能是操纵浑仪或浑象的设置。以木偶制成的「七直神」、「十二神」是报时机件。

张思训的这架天文钟与一行不同之处,是以水银推动动力轮,同时,「著日月象,皆取仰视」。《宋史‧天文志》还说:「按旧法,日月昼夜行度皆人所运行,新制成於自然,尤为精妙。」看来,张衡和一行等人的浑象都有部分需人操作或调整,而张思训则设计了一种全自动的浑象。

可惜,有关张思训仪象的文字记载过於简略,更无绘图留下来供我们研究。因而苏颂的《新仪象法要》,在人类文化史上就显得更为可贵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