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áo zhēn
释义:
1.陶真。是一种用琵琶或鼓伴奏的说唱艺术。大约起源于北宋而盛行于南宋、金、元,很受群众欢迎。其唱词多为七字句,如“太平之时嫌官小,离乱之时怕出征”;“太祖太宗真宗帝,四祖仁宗有道君”之类。在音乐上大概也是作上下句反复吟唱的格式;可能源于民间的“莲花落(lào)”。例如元末高明《琵琶记》所引用的一段陶真,就是用莲花落的“帮和”形式来演唱的。
宋代唱陶真的大多是“路歧人”,即不入勾栏,只在街巷热闹之处演唱的艺人。西湖老人《繁胜录》在谈到临安路歧人的艺术活动时曾说:“唱涯词只引子弟,听陶真尽是村人。”说明陶真在当时还特别为农民所爱好。又陆放翁(1125--1210)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可能就是描写的山阴乡下农民围听陶真的情形。
明代杭州等地,陶真仍很流行。唱者有男有女,大都是盲艺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 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大概说宋时事,盖汴京遗俗也。”可见这时的陶真主要是用琵琶伴奏的。 清代平步青 《霞外攟屑·说稗·文武解元》:“直省并礼部,皆许文武互试,中式者虽寥寥,然孙少司马外,尚有其人。徐本仙 ,胡瑨是也。胡乡试当在壬戌以前,自停止迄今,已百四十年,人遂不知有此旧例。氍毹弄弦索陶真,多以不经目之矣。”参见“ 淘真 ”。
2.指民间说唱的莲花落。
明 高明 《琵琶记·义仓赈济》:“单单只有第三个孩儿本分,常常抢去了老夫的头巾,激得我老夫性发,只得唱个陶真。[丑]呀,陶真怎的唱。[浄]呀,到被你听见了。也罢,我唱你打和。[丑]使得。[浄]孝顺还先孝顺子。[丑]打打咍莲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