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贵州普定县城西5千米处的一座孤山上。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10000余年。穿洞遗址因为洞口南北对穿而得名。山高87米,在山腰的石灰岩中形成了一个大洞,洞口高出地面约26米,洞内高9米,宽13米,长18米。遗址发现于1978年秋,1979年5月试掘,获得大量石器、骨器和哺乳动物化石百余件。1981年和1983年,中国科学院和贵州省博物馆联合发掘,出土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2000多件,包括石斧、石锤、石刀等众多种类,其中以刮削器的数量为最;磨光骨器1000多件;此外还发现了用火遗迹以及鹿、鹿、箭猪、熊、虎、板齿鼠等10多种哺乳动物的化石。出土有人类化石近百件,包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及下颌骨、股骨、桡骨、牙齿近百件。
穿洞遗址出土的磨光骨器最具特色,如骨针、骨椎、骨铲、骨权等,其数量之众多,内容之丰富,类型之多样,加工技术之精湛,在中国是十分的罕见,为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骨器的类型、用途、加工工艺等问题,为研究中国西南原始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者裴文中教授生前实地考察了穿洞遗址,肯定了“穿洞文化”在中国考古学上的价值和地位,亲笔题写了“普定穿洞旧石器文化遗址”。考古界确认 了“穿洞文化”的命名,该遗址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和极高的学术地位,为研究我国西南原始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将建为古文化遗址博物馆。1990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穿洞遗址为为数甚少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