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教材介绍
版权信息书 名: 中药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作者:高学敏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
出版时间: 2007
ISBN: 9787801563187
开本: 32
定价: 42.00 元
编辑推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中医类别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指定参考书,全国临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中医护理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定参考书。全书共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药的起源、发展、采集、炮制、药性等知识;各论部分详细介绍了各类药物的特性。
内容简介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本教材包括总论、各论、附篇、附录等部分。
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本草学代表著作的学术价值;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与疗效的关系,道地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并介绍适时采集与药效的关系及与采集相关的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药性理论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中药药性是论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重点介绍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合应用的目的、原则及药物“七情”的概念、中药配合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证侯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总论附篇介绍中药的命名与分类,指出中药命名规律与中药分类的方法。
各论共收载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38味,按主要功效分列为二十一章介绍。每章先列概说,介绍该章药物的概念、药性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分类、配伍方法、使用注意等内容。
各论附篇为临床常见百种病证用药简介,是在全书以功效分类纵向讲解的基础上,再按病证分类横向分析临床病证用药经验,以期打下辨证用药坚实的基本功。
目录总论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第四章 药性理论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附篇:中药的命名与分类
各论
第八章 解表药
第九章 清热药
第十章 泻下药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第十二章 化湿药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第十四章 温里药
第十五章 理气药
第十六章 消食药
第十七章 驱虫药
第十八章 止血药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二十一章 安神药
第二十二章 平肝息风药
第二十三章 开窍药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第二十五章 收涩药
第二十六章 涌吐药
第二十七章 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八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附篇:临床常见百种病证用简介
附录一:药名笔画索引
附录二:药名拼音索引
中药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记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时代”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那时候,人们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对各种农作物和天然之物的性能逐步有所了解,对它们的药用性能也开始有所认识。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的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的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而一种药,能治两种截然相反的病,这是一些中药奇特的地方。如:当归能治月经过多或过少,五味子有升降血糖的双重作用,三七、白药兼有止血和活血作用等等。
本草的含义 古人谓“诸药草类最多,诸药以草为本”。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本草典籍和文献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遂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中药的起源
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为了同疾病作斗争,上述经验启示人们对某些自然物的药效和毒性予以注意。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酒的发明促进了医药的进步
原始社会的后期,人们从野果与谷物自然发酵的启示中,还逐步掌握了酒的酿造技术。至殷商时期,酿酒业已十分兴盛。酒不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的是具有温通血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
【秦汉时期】
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出现于汉代。该书共载药物365种,是由若干医家陆续写成的。唐、宋时期,朝廷曾组织专人整理修订中药学书籍。
代 表 作:《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 ,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作者:该书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充实和完善过程。
成书年代:其成书的具体年代虽尚有争议,但不会晚于公元二世纪。
载药数目:365种。
版本情况:《本经》原书早佚,目前的版本,均系明清以来学者考订、整理、辑复而成。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1.其“序例”部分,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法”。
2.每药之下,依次介绍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长环境,部分药物之后还有别名、产地等内容。
3.所记各药功用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4.《本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
代 表 作:《本草经集注》
作者:梁·陶弘景所辑。
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
载药数目:730种。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1.“序例”部分首先回顾本草学的发展概况,接着对《本经》序例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2.针对当时药材伪劣品较多的状况,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及合药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
3.增列了“诸病通用药”、“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服药食忌例”(原书无标题,以上题目为后人所习用)等,大大丰富了药学总论的内容。
4.各论部分,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所载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各类中又结合三品分类安排药物顺序。
【隋唐时期】
代 表 作《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作者:李绩、苏敬等主持编纂,依靠了国家的行政力量和充分的人力和物力。
成书年代: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载药数目:844种。
主要特点及学术价值:
1.书中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2.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有崭新的特色,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的高度成就,且对中外后世药学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宋代】
宋代官修本草宋代本草书籍的修订,乃沿唐代先例以国家规模进行。
宋代的官修本草有:
1.公元973~974年刊行的《开宝本草》;
2.1060年刊行《嘉祐补注本草》;
3.1061年刊行的《本草图经》。《本草图经》亦称《图经本草》,所附900多幅药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版刻本草图谱。
【明代】
代表作《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成书年代:初稿1578年,定稿1592年,出版1596年。
载药数目:1892种(新增374种)。
主要内容和体例:全书52卷,约200万言,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各论分16部、60类。各药之下,分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
主要成就和贡献:《本草纲目》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海外,先后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清代】
清代本草研究的特色
一是由于医药学的发展,有必要进一步补充修订《本草纲目》的不足,如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
二是配合临床需要,以符合实用为原则,撷取《本草纲目》精粹,编撰成节要性本草,如汪昂《本草备要》、吴仪洛《本草从新》、黄宫绣《本草求真》等。
三是受考据之风影响,从古代文献中重辑《神农本草经》,如孙星衍、顾观光等人的辑本;或对《本经》进行注释发挥,如张璐《本经逢原》、邹澍《本经疏证》等。
四是清代的大批草药专著,也为综合本草提供了新的内容。
五是清代专题类本草门类齐全,其中也不乏佳作。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以后,西方文化及西方医药学在我国进一步传播,这对我国的社会及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随之出现了一股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潮,中医药学的发展受到阻碍。但是,在志士仁人的努力下,本草学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继承和发扬方面均有新的发展。
民国时期的药学特点主要表现为:
① 随着中医学校的建立,涌现了一批适应教学和临床运用需要的中药学讲义。这些中药讲义,对各药功用主治的论述大为充实。
② 药学辞典类大型工具书的出现,是民国时期本草学中的一件大事。其中成就和影响最大者,当推陈存仁的《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③ 本草学的现代研究开始起步,植物学、生物学工作者对确定中药品种及资料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许多药学工作者则致力于中药化学及药理学研究。
【当代的本草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扬,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本草学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中医药文献的整理刊行
从1954年起,各地出版部门根据卫生部的安排和建议,积极进行中医药文献的整理刊行。在本草方面,陆续影印、重刊或校点评注了《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残卷)、《证类本草》、《滇南本草》、《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等数十种重要的古代本草专著。六十年代以来,对亡佚本草的辑复也取得突出成绩,其中有些已正式出版发行,对本草学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当代本草学术成就
当前涌现的中药新著,不仅数量多,而且门类齐全,从各个角度将本草提高到崭新的水平。其中最能反映当代本草学术成就的,有各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原色中国本草图鉴》等
《中药学》 药学著作。南京中医学院、江苏中医研究所编。这是一部较系统整理古代中药学的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的中药学专业的基本训练,具有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备、质量控制评价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熟悉临床用药的基本知识;
2.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掌握中药质量鉴定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3.掌握中药药理学与毒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
4.具有中药炮制加工、制剂制备和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5.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与营销的基本知识;
6.了解中药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中药学、药学、中医学
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分析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22周左右。
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相近专业:中医学、药学
开设院校:成都中医药大学贵阳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福建中医学院江西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四年)(五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西北大学内蒙古医学院浙江大学泸州医学院青海大学承德医学院苏州大学浙江林学院大连大学泰山医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等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