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概况】①镇名:六角亭街道办事处。②区位:位于湖北省恩施市中部腹地,东与舞阳坝街道办事处隔河相望,南与芭蕉乡接壤,西与白果乡毗邻,北与小渡船街道办事处相连。③交通:209国道、恩利和恩咸省级公路。④人口:4.2万。
【重要景点】①武圣宫
武圣宫,又名关帝庙,关庙,是拜祀关公——关羽的庙宇,位于恩施市城乡街104号,占地面积3960平方米,建筑面积1057平方米,为砖石墙体歇山顶木瓦结构宫庙建筑。
武圣宫始建于南明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即1647年),为南明将军何腾蛟督师兴建,《恩施县志•艺文》(清同治版)何腾蛟著《关圣庙碑记》载:“……余偕忠贞营诸勋镇,奉命督师……乃营中副将魏怀等适于施州建庙,鸠工落成,问记,究厥所繇,以先年虏酋犯顺,本营将士奋勇剿除,灭此朝食,默祷厥灵,期以争济,崇新庙貌,乃自远安以迨巴巫,苦无善地,后奔驰未遑,今于夜郎南郭,开元、文祀两古刹间,山仅数武,刑势状丽,珠峰雪岭,麟水、铁沟、峙江其间,状哉……。后改名为武圣宫,关帝庙。
武圣宫高大雄伟,红墙黑瓦,红白两色相杂,石质大门宽1.6米,高2.5米,石门上方竖刻“武圣宫”三字庙额,马头墙纵横错落,脊瓦沟色彩灰暗,墙顶线角优美,头角峥嵘。武圣宫平面是东西窄南北长的矩形“四合院式”布局,沿南北轴线依次为戏楼(下部为入口)、庭院、抱厦和大殿。戏楼宽8.3米、深8.3米,两侧各有耳室一间,宽2.7米,深4.3米,戏楼下原有石马一对,今仅存石马踩蹲的柱形盘石一对。庭院宽13.7米,深12.3米,戏楼下侧地面及庭院均为石板嵌成,抱厦宽13.6米,深3.57米,抱厦与正殿连在一起,地基比庭院高1.1米,庭院两侧有石级阶梯至抱厦,两旁是木质两层看楼,看楼深17.7米,宽3.4米,高离地面2.1米。抱厦两侧各有一个天井,天井深8.3米,宽4.1米。大殿及抱厦顶部内侧檐水经墙壁内下水道至天井及排水地沟排出宫外,从天井向外转有两门,经“二合一”形式七级台阶可到看楼,看楼与戏楼相通。戏楼分戏台和后室,后室为化妆候演之地。
武圣宫大殿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建筑,宽13.6米,深14.5米,木柱、枋高大雄伟,与抱厦一样,地面为三合土铺成,抱厦和戏楼下石质磉墩加短柱石高达1.8米。大殿内磉礅粗大,雕刻无一雷同之处,实属罕见。大殿正后部原供奉关帝座像及关平、周仓站像。大殿两侧墙壁上的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24通古碑是重要碑刻文物,数量大,内容丰富,实属罕见。
②文昌祠
又称文昌宫、文昌庙,位于恩施市解放路103号鳌脊山顶。为清代佛教建筑。《恩施县志》记载,文昌庙原建于城南门外,嘉庆三年(1798年)移于今址。坐西朝东,为双重檐歇山顶无斗拱砖木结构建筑,文昌祠是恩施历史文化名城现存较少的寺庙中保存较好的古代寺庙建筑。东西长25米,南北宽15米,占地375平方米。祠内分前中后三进,前为天井,中为卷厅,后为正殿。天井中原有戏台,是演唱鄂西地方戏-——南戏的主要场所之一。卷厅为木构建筑,高4.5米,进深7.5米,有圆柱8根顶撑屋面。正殿又名桂香殿,高10米,进深8.5米,以24根圆柱顶撑屋面。
恩施在清初将城隍庙移于山下,建文昌祠、奎星阁于山之巅,意即神人合一,据有关资料介绍,文昌祠原供奉文昌帝君神像。文昌帝君是文昌与梓潼帝君合称。文昌,又名“文曲星”。所谓“文曲星”,是古代中国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据道教传说,玉帝命梓潼帝君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元仁宗延祐三年,将梓潼帝君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祠禄宏仁帝君”,后经乩坛,一番制用即成为文昌帝君,与文昌神合而为一。在恩施,相传一般读书人祭拜文昌祠,而登科状元才能登三层魁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