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镇概况】
①镇名:舞阳坝街道办事处。②美称:楚天明星街道。③区位:恩施市清江东路。④人口:11.6万余人。
【重要景点】连珠塔、龙洞、施州城遗址
① 连珠塔
连珠塔在恩施市城东1公里清江峡口之上、五峰山巅,始建于清道光12年(公元1832年),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坐东向西,占地总面积7700余平方米,1983年经重点维修后,于同年12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此山五峰并峙,如五珠相连,间而不断,因此又名“连珠峰”。连珠首峰上建有宝塔一座,因山得名,叫连珠塔。该塔由石头建成,层檐微展,窗龛略收,质朴而精致,威武而俏丽。连珠塔为八边砖石塔,占地面积250平方米,共分7层,通高34.8米,塔门有精工镌刻的“七级庄严人际风云瞻气象,五峰单秀天开图画助文明”的对联。塔内有螺旋石梯129级,由第一层可至第七层。塔刹由7颗大锡珠重叠而成。8个塔角上各雕刻天王大力士一尊,面目狰狞,敞胸露腹,或蹲或站,双手上托,造型各不相同。塔身以大青砖砌成,塔底部四围遍刻海水、莲花,隐喻佛生于莲,莲生于海的佛经故事。
连珠塔距城仅三公里。山门呈辕亭式,门外左右两边各有石柱一根,石柱上的对联是:“秀挺五峰奎壁灿,灵钟六邑冕裳新”,横额是“山辉川媚”。山门两侧的空花砖墙,伸展开去,包抄整个山头,形成—道围墙。围墙上,藤蔓缠绵,围墙外绿树成荫。
连珠塔是恩施自治州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省文化厅拨款整修,现在每逢假日,游人络绎不绝。
②龙洞
恩施龙洞风景区位于湖北恩施市城东5.5公里,海拔440米。溶洞按其地势的高低分为干洞、出水洞、过水洞3个洞。干洞位居最上方,洞口呈葫芦状,高3米,宽1.5米,斜下伸延15米便是个大水潭,与出水洞相通。出水洞洞口高6米,宽3米,顶呈拱状,滚滚水流从洞深处奔涌而出,冬暖夏凉,却不知源于何处。出水洞水流漫过3米高的堤坝,倾斜入过水洞。过水洞长25米,空间开阔,水雾弥漫,凉气袭人。水流穿过水洞,奔腾下落冲成面积为120平方米的积水潭,水流向潭的西侧溢去,百余米后,汇入沙河成龙洞河,缓缓向南蜿蜒于红砂岩丘陵之间,数里后进入城区,再由东门渡口北岸注入清江。
龙洞山水秀丽,气候宜人,是独具特色的老风景区。旧《恩施县志》载:“大龙洞在城东十五里,内有澄潭,每日子午泛潮,声闻数里,通潮溪的发源处,岁旱祷雨多应。”人们传说,洞中藏龙,子午(子时、午时)泛潮,是龙戏水所致。龙洞之名由此而来。
龙洞不仅具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成了长达7年之久的临时省会,僻静优美的龙洞河畔遍布省直机关、学校。参议员曾设在龙洞艾家大院,参议长石瑛在此住过多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也曾在龙洞民房内写下了《鄂西东川湘西桂北第四世纪冰川现象述要》等科学论文。龙洞风景区具有人文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溶洞探险、龙河荡舟、度假村、避暑疗养、土家风情考察等多功能旅游优势。
③施州城遗址
施州城遗址,位于恩施市舞阳坝街道办事处周河村、六角亭街道办事处六角亭老城区,占地总面积达10余平方公里。
施州建制源于后周,《太平御览》记载:“北周建德二年(573年),酋长向邹四人相率内附,置施州。”清同治版《恩施县志》载:“东晋末,桓元子诞窜蛮中,自称施王,筑城临施水,子孙袭王至后周保定初年始平之,以其地置施州。”1917年恩施县知县郑永禧著《施州考古录》记载:“北周武帝平桓氏之乱,以其地置施州。”唐宋时期,是施州得以开发治理的重要时期,封建朝廷开始把施州作为贬官嫡宦之所,相传李白、苏轼、黄庭坚等都曾到施州,并留有“问月亭”、“洗爵溪”等遗址和题写恩施山水、风物的诗句载入史籍之中。
现保存的施州城遗址主要有:施州城墙遗址、柳州城遗址及西瓜碑、通天洞宋代碑刻等。唐时,施州即有城了。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五月,施州奉诏创土(郡)城及关隘60余所,施州土城以今六角亭老城内象牙山及瑞狮岩因山为之。南宋开庆元年,郡守谢昌元为抗击元蒙军队南下进攻,迁施州城至柳州城。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攻陷柳州城,迁施州城于原址。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宋、元土城的基础上拓址甃石,建周长七里、高三丈五尺的城墙,分四门,四门之上皆有飞檐桅楼。清乾隆、道光、咸丰、同治各代历经维修重建。现存西、南门城门城楼及大部分城墙,东、北门城门城楼及被拆除的城墙遗址尚存,清晰可识。
在施州古城墙内外保存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传统街巷、民宅、名人故居等,形成了密集的文物分布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