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个人简历
1931年12月10日 生于浙江省吴兴县(现湖州市)南浔镇。
1949年9月-1953年8月 在浙江农学院农学系学习,毕业。
1953年8月-1960年3月 在浙江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任助教。
1960年4月-1979年3月 在浙江农业科学院任作物所稻麦育种室、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水稻所副所长,助理研究员。
1979年3月-1983年1月 在浙江农业科学院任副院长兼水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1983年1月-1993年6月 任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党委副书记,研究员,1990年起任博士生导师。
1993年6月至今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委员会主任。
1979年被聘为研究员,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4月退休。
闵绍楷曾于1978年底至1979年6月由原农牧渔业部(现农业部)派遣去国际水稻研究所主修遗传评价与利用课程,考察该所的多学科协作育种项目;1984年又受UNDP项目资助,再次去该所4个月研修国际科技合作管理。从60年代以来,闵绍楷除致力于早籼矮秆高产品种的选育外,还主持和参与了有关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光敏核不育光温生态反应等研究。先后出版水稻专著5部,发表论文50余篇、译文20余篇。早在1972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与四川、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发起组织南方稻区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与水稻育种协作研究,闵绍楷便是主持人之一。1983年国家开展重点科技攻关以来,从“六五”、“七五”至“八五”期间他一直是水稻新品种选育技术课题主持人,同时兼任水稻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专题主持人,为组织全国多学科协作的水稻育种攻关做出了贡献。闵绍楷于1984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此外,还担任过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水稻遗传学协会理事、浙江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闵绍楷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至1993年曾任中共中国水稻研究所委员会副书记。
长期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主持育成的4个早籼良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种植,其中如“二九青”的年推广面积达100万公顷,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其余3个良种也获浙江省科技成果奖;主持或参加的“中国云南稻种矮源研究”、“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光温反应及温敏核不育性的肯定”、“优质食用稻米标准的制定及应用”等三项成果先后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曾主持“六五”、“七五”八五”全国水稻育种攻关项目,近年来又担任农业部跨越计划“中国超级稻试验示范”及浙江省重大科技项目8812计划“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首席科学家。在职期间,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先后承担4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除23次出国参加科技合作、学术会议和科学考察外,还3次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合作局委派,去项目承担国家的研究所就水稻诱变耐盐育种进行研究项目评估、讲学和专家咨询。在国内外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加撰写或主编专著、教材共9册。1990年被聘为作物遗传育种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各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