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瘰疣螈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物种信息】中文学名: 红瘰疣螈

中文目名: 有尾目

中文科名: 蝾螈科

中文属名: 疣螈属

中文俗名: 红蛤蚧 水蛤蚧 娃娃蛇

拉丁文目名: CAUDATA

拉丁文科名: Salamandridae

拉丁文属名: Tylototriton

拉丁文种名: shanjing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Nussbaum,Brodie,et Yang 1995

【形态】俗称娃娃蛇,体长14—17厘米,尾长6—8厘米。体形粗壮,头部平扁,躯干圆,尾部侧扁,尾末端薄而钝圆或钝尖。头长大于头宽,头顶略凹入;吻端钝圆或平切,较高、略成方形;鼻孔小,近吻端;唇缘平置,无唇褶或仅口角部微显,口裂大,嘴角位眼后角下后方;上下颌有细齿;犁骨齿二长斜列,呈“八”形,前端颇为接近,几成平行状,在二内鼻孔之间会合,后端显然向两侧斜行;舌较小,近圆形或卵圆,前后与口腔底部粘连,两侧游离。四肢发达,后肢略长于前肢,前肢前伸时指端达吻端,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端相遇或重叠;指、趾均扁平、无缘膜,基部无蹼;前肢具4指,指长顺序为3、2、1、4;后肢具5趾,趾长顺序为3、4、2、5、1,但常在一侧有4趾的。尾长短于头体长,尾较弱,尾基部较宽厚,后部侧扁,尾鳍褶较低不发达。背鳍褶高,始自尾基部后方,腹鳍褶低而厚;肛孔为一短纵裂缝。皮肤粗糙,头上嵴棱很隆起,沿吻端向两侧经过上眼睑内侧与耳后腺棱嵴相连,后端向内弯曲,极为显著,因此头顶部显得下凹,头顶中央有细纵棱嵴,嵴的两侧还有细斜嵴,有的不很明显;背部正中的宽平嵴棱自枕部至尾部;沿体侧有排列规则的球形瘰粒,每侧有14一16枚,极为明显,最后3一4枚在体尾交界处;此外全身满布疣粒;腹面较为光滑,有细满皱褶;咽喉部颈褶明显。背部及体侧棕黑;头部、四肢、尾部、肛周围以及嵴棱和瘰粒部位均为棕红色或棕黄色,面颜色有变异,一般多以棕黑色为主,有的色较浅而有棕黑色纹。

【分布】红瘰疣螈在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印度、泰国、缅甸等地,在我国分布于云南(沪水、丽江、车里、保山、施甸、龙陵、腾冲、永德、龙陵、盈江、陇川、景东、景洪、双柏、绿春、新平、建水)、广西(桂林)等地。

【习性】栖息于海拔1000 m左右到2500 m的山区,非繁殖季节成体营陆地生活,夏秋季节常发现于水田、水圹或沟渠附近潮湿多杂草有隐蔽的地方。后肢推动身体前进,腹部拖着地。捕食蚯蚓、蜈蚣、步行虫、蜗牛等为食。

【繁殖】5一6月为繁殖季节,雄性和雌性进入静水塘或稻田、水井内交配产卵,卵单粒或连成单行,分散贴附在水塘岸边草间或石上,有的连成一串或成片。常在塘底缓慢爬行,受惊拢后窜入塘底稀泥内隐蔽。雄性肛孔纵裂较长,内壁有小乳突;雌性肛部隆起略成丘状,肛孔纵裂短,近圆形,内壁无乳突。卵为圆形,动物极浅棕灰色,植物极色浅,卵径2.5一3毫米,连同卵外胶膜约为6.5毫米左右。刚孵出时的幼体全长11毫米左右,有外鳃。眼的后下方有一平衡枝;尾背鳍褶发达,始自背中部。

【濒危等级】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需予关注

生效年代: 1996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2级保护动物。

生效年代:1989

【濒危因素】种内生物学特点:本种分布区狭窄。

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当地居民将干制品入药治病。

本种在云南西部分布较广,数量也较多,但其去内脏的干制品称“蛤蚧”被捕捉;又以其色斑艳丽,活体也被出售供饲养观赏,因此,数量急剧减少。加以人口增长,大事开发山区,其栖息环境日益缩小,也影响其数量,极需加以保护。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