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标准粤语是指香港官方、媒体,以及香港市区使用的粤语,与广州话极为接近(韵母用词有所不同)。香港新界的本地粤语以莞宝片围头话为主。 1949年前的香港,由于粤、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带有很浓的粤客混杂的口音(即香港客家话和香港广州话在音调和词汇相互影响)。
1949年後,香港方言开始出现大量懒音,当中以鼻音消失(即n/l不分)及w拗音的消失最为显著。新一代年青人普遍把「你」LINK和「我」LINK念成LINK和LINK。把「国」LINK误读成「角」LINK,「过」LINK读成「个」LINK。这现象似乎与大量外地移民有关,对他们而言, n/l 的发音差异不大,在大部分情况下混淆两者亦不会带来严重的沟通障碍,於是他们来港学习这种新方言时,往往舍难取易,淡化一些难以分辨的发音之差异。这亦所谓「移民理论」,这种现象在台式国语、美式英语的演化过程中,亦曾出现。
不过,1980年代之前的大众媒体依然尽力避免在电台电视节目上出现懒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语言学家亦对懒音屡加抨击,并提出「正音」活动,但懒音似乎已经为香港粤语的特色,在大多数大众媒体、歌手-{表}-演中,懒音更被视作「潮流」、「入时」的口音。但总体上,香港方言与广州方言仍然非常接近。
英语在香港比较普及,加上从前香港通常比内地较先接触外来的新事物,过去不谙英语的低下阶层会用广州话拼读日常的英语词汇,所以香港粤语的英语外来词十分普遍。例如「地盘管工」叫「科文」(foreman)、「煞车」叫「逼力」(brake)、「轴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等等。不少老人家仍把「邮票」称作「士担」(stamp)、「保险」叫「燕梳」(insurance)等。这些地道的用语可能会使外地汉语使用者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