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沙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距从江县城7.5公里处,由老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大榕坡新寨和宰庄等五个自然寨组成。全村共16个村民小组,474户2244人,土地面积18.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02.45亩,其中稻田1180.62亩,旱地421.83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椪柑、薯类、玉米、西瓜等。
岜沙村是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保护民族村寨,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和“生态博物馆”。在《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岜沙被列为民族村寨类A级景区。岜沙苗寨的居民建筑、服饰头饰与周边其他村寨迥然不同,独具特色。岜沙人自今保持着一、两千年前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着装依旧保持着强烈的原始色彩。
近年来,该村为发展旅游业,兴建了岜沙文化宣传中心、生态迎宾表演场、生态停车场等工程项目,建成了延伸至老寨、宰戈新寨、大榕坡新寨和古芦笙坪的游览频道和景区导游标示牌。2006年投资167万元完成了岜沙人饮工程,该工程共架设主引水管道17500米,供水管11680米,建成300立方米高水位水池一座,同时设置有消防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景区人畜用水和消防用水需求。除岜沙游客服务中心可为游客提供食宿外,景区内另开设有“农家乐”经营户5家,共有80多个床位,能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服务。为增加景区游览项目,景区内设有树文化陈列室1个,展示有著名摄影家卢献艺拍摄的反映岜沙人文风貌的照片图组《一个枪手的葬礼》。另外,岜沙组建有苗族风情表演队伍二支,演员共130人,主要为旅游团队以及在旅游黄金周期间向游客表演苗族风情节目,并多次承担对外旅游宣传促销任务。在2006、2007年等两届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岜沙苗族风情表演的《岜沙汉苗山魂》、《岜沙风》等节目曾得到了省、州领导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目前,岜沙直接参与乡村旅游接待的人数有近300人,从事“农家乐”旅游接待、苗族风情演出、民族工艺品生产销售已经成为部分村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2007年岜沙景区共接待游客6.618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82.87万元;实现门票收入28.53万元;共演出320余场次,表演费收入达到19.2万元。
岜沙的习俗:
岜沙,是苗语中草木繁多的意思,这个村寨,是一个纯苗族村寨,全村共5个寨子16个村民组,371户人家住着2061口人,全村至今还保留有浓郁的古代遗风和古老的生产方式。那里的男子头顶挽有发髻,穿着自织的无领右开衽铜扣青布衣,直筒大裤管青布裤,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药枪,颇有明清武士风貌。有朋友不止一次地劝我,你到岜沙去看看吧,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悠久的历史沉淀,原始神秘的民俗,淳厚朴实的民风和绚丽的民间文化。
远远的可以遥望村寨,那里显得那么寂静,那么恬淡,碧山秀水间,吊脚木楼星罗棋布,鳞次栉比,寨角的水碾水车在悠然转动,织布声、碾木声、鸡鸣声此起彼伏,让人不津觉得渐入了陶潜的诗境。
村寨建在山上,依坡就势搭起富有西面民族特色的木制杆栏式吊脚楼,从高处望去已经生满绿色青苔的树皮房顶鳞次栉比。屋顶没有烟囱,冬日的中午,家家的树皮屋顶上蒸出缈缈的青烟,那是柴烟和蒸汽的混合物,于是,淡淡的青雾便如同白色的丝绒,暖暖地罩盖在村寨之上,温馨宁静,如诗如画。村间空地及山坡上,或聚或散或疏或密地竖立着高大的木排,那是村民们的晒谷架,收割季节,农民们将稻谷捆好,一束束的挂在木排之上,这便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处处展开了稻谷的栅墙,映得秋日更加金黄。稻谷挂在寨边,不用担心会丢失,这是约定俗成的淳朴民风。
走进岜沙,有如置身于古远的原始部落,时间隧道瞬间将人们拉回到数百年前,村民们穿着土法染制的民族服装,深蓝紫色泛着光。女子身穿大襟的上衣,下穿百折短裙,扎绑腿。领口、袖口、下摆和绑腿都是姑娘们自己绣制的彩锦,项上戴着粗大的银环。这样的装束,即显示出女子亭亭玉立的身资,又十分便于她们登山和劳作。男人们梳着小辫,头挽发髻,腰间别着砍刀,肩头挎着猎枪。这山里虽早已没有走兽飞禽可打,但男人出门时仍喜欢带着猎枪,枪已成了他们的随身饰物。数百年过去了,昔日风俗依旧,仿佛历史已在此处停留。岜沙有吃新节、芦笙节、映山红节、鬼节等节日,有斗牛、吃相思、荡秋千、跳芦笙、集体围猎、成年剃发仪式等风俗,有奇特的竹编饭盒、精美的手工钢制针盒、刺绣猎袋、牛角火药筒等民间工艺品。芦笙节规模盛大,人山人海,芦笙对赛时,姑娘盛装助威,小伙吹起芦笙粗犷、奔放、尽显古朴本色。走进岜沙,只见房前屋后到处古树参天,蝉鸣鸟叫。举目望去,漫山遍野,苍翠欲滴。这得益于岜沙苗族世代相传保护生态 环境的良好习惯。多少年来,村民们一直恪守禁止乱砍乱伐的民间习俗,公路修到村寨几十年了,从来没有发生过盗伐林木的事件。这个有350户,1900多人的大寨至今
没有一辆马拉车,手拉车,人们运货,进县城赶集都是肩挑手提,徒步行走。村里人认为,畜力运输工具载量大,砍伐树木就会多,破坏森林及环境。岜沙人的这种良好习俗是从古代沿袭而来,成为必须遵守的不成文的村规民约。村里有一规定;如果有人盗伐古树,一经发现要罚120斤米,120斤猪肉、120斤酒,让全寨人吃,以示警告。因此,村民们上山拾柴都自觉保护幼苗和树干,只修剪权枝或砍枯树。偶尔也伐一些杂木,打成捆挑到城里卖。在岜沙,方圆几公里的地方看不见坟冢,小孩生下来就种上一棵树,待死后将数砍掉,埋在树下,然后又种上一棵树。这样,既保护了生态,又减少了土地的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