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琴音乐家李家安(笔名 李嘉庵)
男,一九五七年生于古城西安。
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国琴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古琴专业会员、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南京曲学研究会理事、南京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南京教育家协会民族音乐专家、金陵琴社及金陵昆曲社副社长。
李家安先生自幼受家学影响学习古典诗词,十四岁拜名师学习中国花鸟画,先后受过喻继高、张正吟、赵良翰、徐纯原等著名画家指导。其彩墨山水画重气韵,讲究水墨丰富的变化,线与面的对比。色彩调和、章法严谨,以诗为题。画面中充分表达大自然苍莽的气势与宁静、祥和的生命本源。古琴艺术得自于广陵派第十一代宗师梅曰强先生真传,昆曲受益于北京已故昆曲泰斗“红豆馆主” 之女爱心觉罗.毓绮先生。三十年来李家安翻译、整理创作古琴曲二十于首,为一百余首古诗词谱曲,并为《论语》《中庸》《大学》《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古文吟颂配曲。为挖掘和承传古琴艺术和古代音乐文化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从事古琴教学近二十年,先后受聘于江苏省戏剧学校、江苏省邮电学校、南京市卫生学校、南京江风画院、南京先锋少儿学校,教授古琴、古典诗、词、曲欣赏与诵唱、中国古代人文艺术鉴赏、中国古代音乐与传统文化等课程。先后被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戏剧学院等多所大专院校聘为客座教授。
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有“伏羲造琴”、“神农造琴”之说,是中国传统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琴棋书画,琴居首位,“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历代抚琴之人多为文人雅士,故又称“文人琴”,更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千古流传,令后人向往不已。李家安先生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古琴教学方法,即融理念、技法、修养三位一体,在教授古琴专业知识、表演技巧的同时,借鉴中华民族姊妹艺术如昆曲、诗词、书画等艺术门类,使学生更进一步开拓艺术视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领悟和把握古琴艺术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出了一批古琴艺术演奏人才,并在江苏省艺术赛事及全国各项艺术赛事中多次获得最高奖项。有的已在国外著名音乐院校创立了音乐学新学科。
李家安先生还致力于研究和还原失传的中国古代乐器,比如周篪、楚篪、筑、卧箜候、雅瑟等达十余种。一九九三年他将具有七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古代陶制乐器 “埙”改进成功,并发展至一百多个品种,荣获国家专利,得到了艺术界专家和社会的肯定,被新闻媒体誉为“中华第一埙”。
为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李家安先生先后在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审计学院、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以及金陵图书馆等举办中国古代音乐文化讲座六百余场。他参与了南京朝天宫大型朝拜天子礼仪展演,曾出任南京夫子庙孔子雅乐团、江苏新天编钟古乐团艺术总监等职。
中央电视台三频道、中央电视台国际部、凤凰卫视亚洲台、德国南德电视台、法国国家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金陵之声、南京广播电台音乐频道,以及国家、省、市各级报刊、杂志等曾多次向海内外报道过李家安先生的艺术人生。[2]
2、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李家安 男,1954年2月生,吉林通化人。副研究员。中共党员。毕业于郑州工学院。现任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组织并参与粮油食品加工技术科研课题多项。1980年做为主要参研人完成了《大豆浸出制油新技术的研究》项目,并获国家粮食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其做为主要参研人参与研究的《大豆蛋白综合利用系统工程》获1988年国家商业部科技进步四等奖;《PLOI菌株选育及大田立体高产栽培技术》获1988年吉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与他人撰写的《纺丝大豆蛋白纤维的研制》、《大豆模拟肉基料的研制》两篇论文分别在100年国际大豆加工利用会议和1991年国际食品科学与技术大会上宣读;近年来还撰写和合作撰写了“大豆蛋白的营养及大豆蛋白食品”等11篇学术论文,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
3、农业专家

男,1946年1月出生,河南省汤阴县人。1970年毕业于郑州粮食学院粮油工业系,高级工程师,曾任汤阴县玉米试验厂技术厂长。1992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负责组织实施的“淀粉加工设备消化吸收关键设备研究”项目,担任技术负责人,1991年获商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负责组织实施的“玉米综合利用工业性试验”项目,担任技术负责人,1991年获商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组织实施的“高级营养玉米油开发”项目92年获省优秀新产品奖。组织实施的“玉米渣在生长育肥兔配合饲料中应用研究”项目92年获省粮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负责组织实施的“七五”攻关“淀粉渣固态发酵转化配合饲料”项目获国家科委表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