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平公炳烛而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王朝网络]【注释】(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2)欲:想要。

(3)暮:晚。

(4)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动词>点燃。乎:呢。

(5)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

(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怎敢。

(7)好:喜欢,喜好。

(8)阳:阳光。

(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

(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2)善哉:好啊。

(13) 师旷:名旷,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纪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点燃蜡烛照明一样。点燃蜡烛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更好呢?”

平公说:“说得好啊!”

[王朝网络]【阅读提示】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故事简介: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乐师叫师旷,眼睛失明,但善弹一手好琴,精于辨音。有一天,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70岁了,还想学习,恐怕已“暮”了,先生你看呢?师旷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接过晋平公的“暮”字说道:“暮何不秉烛乎?” 晋平公有些不解,怔怔地望着师旷。师旷便进一步解释说:“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晋平公听了,恍然大悟,高兴不已,从此开始了晚年的求学路。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