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陶灶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名称】汉陶灶

【类别】雕塑

【年代】汉

【文物现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简介】

陶灶,东汉,长31.8cm,宽21cm,高12cm。

陶灶为方形,前后有两个灶眼,灶口上部略高,起阻挡炉灰的作用,灶后部饰一行走的老虎。陶灶图像采用浅浮雕方法雕刻,简洁洗练,与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风格一致。

火的使用是促成人类由动物转化为人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能够取暖,还能改变饮食结构,扩大食物范围,从而促进人类身体与智能的变化。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人类逐渐熟悉了火的习性,开始挖火膛,以提高效能,火膛可视为灶的雏形。炉灶的出现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释名·释宫室》说:“灶,造也,创造食物也。”《汉书·五行志》说:“灶者,生养之本。”灶同火膛相比,密闭性能更好,更能提高烹饪效率,节约能源。灶在汉代随葬墓中发现较多,普通的为一眼灶,复杂的多至数眼。灶面上一般模印庖厨工具与鸡鸭鱼肉等食物,侧面有人物、龙虎怪兽、庖厨等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