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35年07月26日出生,浙江慈溪人;1952-1956,北京钢铁学院获学士学位;1956-1961,捷克奥斯脱拉伐矿冶大学,获副博士学位。1991-1995,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1991-1995,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1992-1995,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温强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工作简历:1961-1976,北京钢铁学院,高温合金实验室副主任;1977-1979,北京钢铁学院,高温合金教研室主任;1979-1981,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美国;1985-1990,北京科技大学,高温合金教研室副主任;1990-1995,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和冶金部突出贡献专家。
1961年参加高温合金工作。三十余年来,把力学冶金、物理冶金和化学冶金相结合,以系统研究高温合金强韧化为目的发展和改善合金性能;研究镁微合金化,在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涡轮盘材料GH36、GH33A和GH169中得到应用并取得成效;1980年发表在第四届国际高温合金会议的“铁基高温合金中μ相和σ相引起的晶界脆化”论文,被评为大会唯一的最佳论文而获国际奖励;首次在国际上提出高温蠕变和疲劳交互作用断裂特征图,并对航空和动力工业中一系列涡轮盘材料进行评估,分析涡轮盘高温缺口敏感性问题;研究γ′和γ′′复合析出强化来提高GH169型合金的组织稳定,为合金提高使用温度提供途径。研发铁基GH132和镍基模锻盘大型化、系列化,并在我国烟汽轮机系列中得到应用,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和国家发明四等奖各一项。冶金部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以及其它奖励共计20项,成为冶金部有突出贡献专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指导研究生2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