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鳟
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
分类:
鲑形目
特征:
体纺锤状,略侧扁;眼大,口大。鱼体青绿色,体侧具有8~12个椭圆形云状斑,侧线上方散布小黑点。繁殖期的雄鱼上下颌会弯曲呈钩状。
习性:
喜好水质清澈且低水温的河川上游山谷区。性情活泼且凶猛,善跳跃摄饵,主要以小鱼及水生昆虫为食,属肉食性。属陆封型,原本为温带冷水性鱼类,推论可能为冰河期遗留在台湾的亚种。
分布:
台湾特有亚种,目前仅见于中部七家湾溪。
附记:
保育类。
台湾鱒又称樱花钩吻鲑、梨山鱒、石田氏鲑鱼,泰雅族人则称为"Bunban",它是冰河期孑遗下来的生物,也是台湾唯一幸存的寒温带淡水鱼,属於台湾特有亚种,也是本种鱼在世界分布的最南界。
根据学者研究,台湾鱒原来与一般鲑鱼一样具有洄游性,在冰河时期,由於海水温度降低,水位下降,使得原於北方活动的日本鲑鱼族群洄游到更南方的海域,进而进入台湾的大甲溪流域。等到冰期结束後,河口水温上升或河谷地形改变,溯游至大甲溪的台湾鱒族群就逐渐被隔绝在上游一带,形成「陆封型」种类。
台湾鱒对於栖息环境的品质要求相当严苛,必须在水温低(低於16℃)、水量充沛且清净无污染的水质中才能顺利成长。日治时期刚被发现不久,台湾鱒即被列为「天然纪念物」加以保护, 当初在大甲溪上游的各个支流中皆有分布。但光复以後,由於开垦、河川优养化、筑拦砂坝等原因,已使族群数量锐减,目前只剩七家湾溪可发现鱼踪。民国73年,政府依文化资产保存法将之指定为珍贵稀有物种,积极研究复育及保护,但目前仍处於濒危状态。
台湾鱒的生活史
台湾鱒的生殖季在每年秋季10月上旬展开,11月下旬结束。这段时期性成熟的雄鱼体色会变深,身上的斑点则变得较不明显,更特别的是,雄鱼的上下颌会伸长、增厚,形成钩状弯曲,也就是所谓的「钩吻」。
台湾鱒偏好在砾石底床的缓流处产卵。开始时,雄鱼会互相追逐、争夺领域,获得雌鱼青睐之後,仍继续负责巡逻的工作,驱逐其它尝试入侵的雄鱼。至於雌鱼,则忙著用尾巴搧扬细小的碎石泥沙和藻类,形成凹陷的产卵场。一旦时机成熟,雌鱼便会排卵,等雄鱼授精之後,再搧扬石砾覆盖在鲑卵上方。 台湾鱒通常可以存活3~4年,它不像降海溯河的鲑鱼,产卵之後便会力竭而亡。不过,部分雄鱼、雌鱼会因争斗和搧巢而受伤,如果伤口又感染发霉,便容易导致死亡。通常经过一个多月的溪水洗礼,仔鱼便会破卵而出,展开它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