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勒鲁克乡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情况古勒鲁克乡位于伽师县北部(古勒鲁克乡维吾尔语,为“花园”之意),乡政府驻阿里克库勒村(10村),距离县城60公里,地处克孜勒河下游,北靠314国道,西临阿图行的格达良乡,全境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58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200米左右,辖28个行政村,99 个村民小组,总户数 4347 户,总人口 20875 人,劳动力8850 人,其中男劳动力 4530 人,女劳动4320 人。

行政区划古勒鲁克乡代码:653129209。辖28个村委会:古勒鲁克村、哈尼喀村、兰干村、亚勒古孜塔勒村、英巴格村、拜什塔木村、尤库日拜什塔木村、阿亚格拜什塔木村、喀让古鲁克村、阿西克古勒鲁克村、阿克提坎村、巴什阿勒克库勒村、阿勒库勒村、喀日木库木村、阔若克村、阿恰勒村、堂力其村、阿克托喀依村、苏巴斯提村、塔提其村、英买里村、欧吐拉拜什塔木村、阿亚格科克塔勒村、巴什阿恰勒村、库其木拜什村、克孜勒库木村、欧土拉古勒鲁克村、库克塔里村。

气候古勒鲁克乡属于平原暖温带,典型的大陆性干早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量稀少,光照资源十分丰富,空气干燥。年平均降水量60毫米,平均气温在20℃。最高气温可达43 ℃,最底气温零下12℃,无霜期 227天。属于多风区,四季有西北风和北风,其次是偏北风,平均风速6 M / S;属于农业灌溉匹,水源主要引用克孜河高山融化雪水,该河径流量极不均衡,自然水与农业用水极不协调,洪枯悬殊。该乡自然条件差,土地盐碱重,自然灾害频繁,主要有干旱、洪涝、冰雹、沙尘暴、病虫害、寒流等。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棉花、玉米、伽师瓜等。

经济发展全乡总面积152 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8000亩,果园1410亩,人均耕地 2 .3 亩,主要以农业畜牧业为主,2006年全乡年内完成生产总值 6264.4 万元,增长32.5 % ,其中一产5934.4 万元,同比增长33.7% ;二产75万元,同比增长36.4 % ;三产 255 万元,同比增长8.5%。农民人均收入 1863 元,增长383元。

2007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解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地区以及伽师县九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以设施农业、畜牧业、家禽养殖业、林果业、劳务输出等方面为突破口,努力增加农民收入。2007年全乡生产总值达到 8958.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预计达到2575元,预计增收 712元。为完成以上目标,古勒鲁克乡在2007年的主要工作措施是:

l 、种植业。一是稳步推进伽师瓜产业的发展。根据该乡实际情况,今年计划种植伽师瓜10000亩(棉花套架子瓜8000亩,平播架子瓜2000亩)。纯收入达到1600万元,人均纯收入766元,人均比2006年增收592元。二是全面推广高密度种植,提高种棉效益。2007年全乡棉花播种面积与去年持平,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和管理,单产皮棉在去年的基砒上增加5公斤达到125公斤,纯收入达到 1375 万元。

2、林果业。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突出特色、龙头带动”的原则,加快该乡林果业的发展步伐。2007年该乡计划在去年的基砒上,定植、补植红枣 10000 亩。为了实现该乡“十一五”,红枣定植计划,该乡在去年的基础上红枣育苗 200亩,以解决该乡红枣苗木紧缺的现状。按照打造精品园的思路,该乡到201O 年红枣定植面积达到3.5万亩,使该乡成为“红枣之乡”,为该乡“十一五”末、“十二五”初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该乡还计划生态林育苗30亩,以改善我乡的生态环境。

3、畜牧业。一是扩大饲草饲料的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微贮、黄贮、长草短铡技术,玉米秸秆10O%青贮。二是合理调整畜种畜群结构,引导农民选择优良品种。三是抓好养殖专业户、大户和养殖小区建设,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计划建立养殖小区 2 个,养禽专业村 2 个。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调动广大农民的养殖积极性,使该乡20O7年牲畜存栏头数达到6万多头、只。

4 、劳务经济。把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来抓。首先提高乡干部、村干部、“三老人员”的思想认识,再由他们向农民宣传劳务输出是致富最快最好的途径。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组织该乡优秀外出务工家庭对农民进行面对面的宣传,并着力从解放思想认识和观念问题入手,加大乡村两级的宣传、教育力度,力争2007 年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增加 500 人,达到1700 人。通过经纪人和有组织的外出务工人员将达到 400O 人,创收577万元,人均收入276元,比去年增收107元。

5、设施农业。该乡将成立设施农业专项领导小组,对设施农业进行协调运作。通过2006年大棚建设的示范作用,引导农民筹资筹劳,提高农民种植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使大棚数量由2006年的21座增加到526座。2006年每座大棚创收6000元, 2007年新建300座大棚,力争早竣工,早创收,每座大棚创收1500 元,总收入达到45 万元,人均增收21.5元。

6、水土资源开发。该乡零星地多,不便于管理。2006年该乡对4200亩条田进行了规划,2007 年该乡计划规划条田5000亩,使该乡向现代化农业不断迈进。该乡计划2007年新打抗早机井25眼,以改善该乡的灌溉条件。 2007年该乡将利用项目资金对该乡1200户未通自来水户解决饮水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