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斯特·威廉·尼米兹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姓名:切斯特·威廉·尼米兹(1885~1966年)

最高职务:海军作战部部长

最高军衔:海军五星上将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1](Chester William Nimitz,1885~1966年)。1885年2月24日,尼米兹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弗雷德里克斯堡。1901年9月,尼米兹考入安纳波利斯的美国海军学院。4年之后以优异成绩毕业,赴战列舰上实习。1907年1月实习期满即获海军少尉军衔,成为“帕奈”号炮艇艇长,同年7月又成为“迪凯特”号驱逐舰舰长。尽管曾因工作疏忽大意而受到警告处分,但仍于1909年越级晋升为海军上尉并改任潜艇军官,先后出任“潜水者”号、“甲鱼”号、“独角鲸”号等潜艇的舰长,晋升上尉。

1917年8月,尼米兹海军少校由油料供应船副船长调任大西洋舰队潜艇部队司令罗比森的工程副官,受后者的影响而开始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指挥和人事方面。1918年秋至1919年初,就任海军作战部潜艇设计委员会高级成员,此后出任“南卡罗莱纳”号战列舰副舰长。1920年6月,奉命前往珍珠港修建潜艇基地。同年年底,晋升为海军中校,就任基地司令兼第14潜艇分遣队司令。

1922年,尼米兹进入海军军事学院深造。在听课和演习之外,广泛阅读战略战术著作、战争史、海军史和名人传记,接受了以航空母舰为中心的环形编队思想。尼米兹认为,这次深造比其他任何经历都重要,为他后来在战时担负指挥工作奠定了基础。1923年6月,尼米兹出任战列舰舰队司令罗比森的副官、助理参谋长和战术官,在罗比森的支持下进行环形编队试验和演习。1925年10月,罗比森晋升为美国海军总司令,尼米兹仍任其副官、助理参谋长和战术官。

1926年秋,尼米兹调任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海军科学与战术教授,组建海军后备军官训练团。1928年1月,晋升为海军上校。1929年6月,改任圣迭戈第20潜艇分遣队司令。两年之后升任圣迭戈驱逐舰基地司令。1934年出任“奥古斯塔”号重型巡洋舰舰长。

1935年,尼米兹调任海军部航海局(现为人事局)局长助理。因航海局长经常不在办公室而海军部长又体弱多病,尼米兹经常代理局长职务并代行部长职权。1938年6月,尼米兹晋升为海军少将。同年7月,出任第2巡洋舰分遣舰队司令,稍后因病改任第1战列舰分遣舰队司令。

珍珠港事变后,根据罗斯福的指示,尼米兹于1941年12月17日晋升为海军上将,赴珍珠港接替金梅尔海军上将出任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为了重建太平洋舰队并战胜日本海军,尼米兹并未急于惩处失职人员,而是选拔重用英勇善战的军官(如哈尔西、斯普鲁恩斯、特纳、史密斯等),重建指挥系统以协调太平洋战区的海陆空三军力量,承接调拨给战区的人员、武器和补给物资,参与华盛顿的最后决策以制定横跨太平洋而战胜日本的战略计划,亲自筹划切实可行的作战行动。

1942年1月,在尼米兹的决策下,美国海军的两艘航空母舰组成联合编队,突袭了日军控制的马绍尔群岛和吉尔伯特群岛,一举击沉了日军潜艇2艘、运输船1艘和小型船只8艘,并炸毁了岸上的部分设施。这是"美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得分"。它的成功,振奋了美军的士气。

接着,尼米兹又开始策划对日本首都东京的空袭行动。这一计划因困难重重,在2月份曾被束之高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美军所有太平洋基地均离东京过远,实施这一计划只有依靠航空母舰,而航空母舰上的轰炸机航程又很有限。发动这样一次袭击,航空母舰过于靠近日本机场十分危险。陆军建议使用B-25轰炸机,詹姆斯·H·杜立特中校训练了从航空母舰甲板上起飞的16名机组人员。经过审慎研究,决定用航空母舰把轰炸机运至日本以东500海里的区域,飞机空袭东京和其他日本城市后,到中国沿海机场降落。于是,从大西洋调来了新航空母舰"大黄蜂"号以搭载旧金山附近阿拉米达机场的B-25型轰炸机。而"大黄蜂"号因为在飞行甲板上装载了陆军轰炸机,不能再用它的飞机进行侦察巡逻.需要另一艘航空母舰将其护送到日本海域。4月18日,16架B-25轰炸机满载炸弹从"大黄蜂"号甲板上腾空而起,在短短几小时内,飞抵东京、名古屋、横须贺、神户等城市上空,投下炸弹和燃烧弹后顺风直飞中国。空袭东京的行动虽未取得重大的直接成果,却从心理上打击了日本的嚣张气焰,振奋了美国的民心士气。在日本,亿万臣民目瞪口呆,天皇裕仁深感震惊,山本五十六再三请罪。在美国,朝野上下大受鼓舞,悲观情绪一扫而光。

鉴于珍珠港事件的教训,尼米兹大力加强太平洋舰队情报机构的建设。情报机构设法从被击毁的日本潜艇中找出日本海军密码本,致使日本海军的电文得以破译。通过情报破译,尼米兹得知日军企图攻占图拉吉岛并进而夺取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港,参战兵力包括由2艘航空母舰、3艘重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组成的突击部队,由1艘航空母舰、4艘重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组成的支援掩护部队,以及由1搜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护航的登陆部队。为了迎击日军,尼米兹将2艘航空母舰、8艘巡洋舰和11艘驱逐舰紧急编成特混舰队,由弗莱彻海军少将指挥前往珊瑚海。此次作战由舰载飞机进行,双方的水面舰艇互不照面,故珊瑚海战役可谓第一次航空母舰会战。战役从5月3日日军攻占图拉吉岛开始。次日,日军分乘14艘运输船由l艘轻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护航,驶往莫尔兹比港;美国"约克敦号"航空母舰的舰载机攻击图拉吉,击沉驱逐舰1艘、毁伤其他舰船数艘,导致日本航空母舰机动部队南下。7日,日本机群击毁美国1艘驱逐舰、重创1艘油料船,美国机群则击沉日本"祥凤号"轻型航空母舰。8日,美国"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被日本机群击沉,尼米兹命令美军撤离战场。珊瑚海海战,美国的直接损失较日本为大,但是,尼米兹挫败了日本攻占莫尔兹比港的企图,使日本的2艘航空母舰无法及时恢复战斗力(其中之一未能参加中途岛战役)、对后来美国在中途岛的胜利产生了积极影响。

根据对大量情报的分析,尼米兹判断中途岛将成为日军的作战目标,决心适时组织反击作战。他将仅有的2艘航空母舰"企业号"和"大黄蜂号"从南太平洋调往夏威夷,编组两支特混舰队,开往中途岛东北200海里处隐蔽待机(后来紧急修复的"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亦赶来参战);向中途岛增派B-17"空中堡垒"轰炸机、B-25轰炸机、俯冲轰炸机和战斗机;将潜艇全部部署在中途岛西北海域,于5月14日命令太平洋舰队进入全面战备状态。5月25日,情报机构甚至破译了日本联合舰队的作战计划。尼米兹命令加强空中搜索,力争先机制敌。6月4日,美机先发现日本舰队,开始交战。日本参战部队有机动舰队、主力舰队、中途岛攻击舰队、北方舰队和先遣舰队,拥有各种战舰约160艘;美国参战部队为航空母舰攻击舰队,下辖第16特混舰队、第17特混舰队和第11特混舰队,拥有各种战舰约50艘,力量对比处于劣势。日机轰炸中途岛使美军遭受重大损失,美机则击沉日本2艘航空母舰。6月5日,中途岛海战结束。美国损失"约克敦号"航空母舰、l艘驱逐舰、150架飞机和307名官兵;日本损失4艘航空母舰、1艘重巡洋舰、322架飞机和3500名官兵,1艘战列舰和2艘驱逐舰受创。尼米兹情不自禁地宣称:"先生们,今日已报珍珠港之仇!"

尼米兹和金决定实施以攻占瓜达卡纳尔岛和图拉吉岛为目标的"瞭望塔"作战计划,通称瓜达卡纳尔战役。1942年8月7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图拉古岛和瓜达卡纳尔岛的登陆作战获得成功,但掩护登陆的特混舰队在日本海军的攻击下被迫撤离。在随后的萨沃岛作战中,美国海军失利,损失4艘巡洋舰和1000余名水兵。为了收复瓜达卡纳尔岛,日军动用人称"东京快车"的驱逐舰运送陆军增援部队。该岛美军则固守待援。8月24日至25日,东所罗门群岛作战展开,美国舰载机击沉日本"龙骧号"航空母舰,日本舰载机则重创美国"企业号"航空母舰和1艘驱逐舰。10月8日,尼米兹任命哈尔西接替戈姆利任南太平洋战区最高司令以改善战场指挥。10月26日,两方在圣克鲁斯岛海域交战,美国损失"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和74架飞机,日本仅有2艘航空母舰略受创伤、损失100架飞机,美国再次遭到战术性失利。瓜达卡纳尔岛争夺战更趋激烈。11月12日晚至13日,瓜达卡纳尔岛海域发生巡洋舰大战,美国损失近1000名官兵和2艘巡洋舰,另有2艘巡洋舰受创,日本损失1艘巡洋舰。14日,美国海军向日本运输舰队发起反击。15日,瓜达卡纳尔岛海域发生战列舰交战,日本损失2艘战列舰、l艘重型巡洋舰、3艘驱逐舰、11艘运输舰和几十架飞机,联合舰队再也不能以如此沉重的代价去支援陆军的作战行动了。1943年2月,瓜达卡纳尔岛日军被迫撤离。瓜达卡纳尔战役的胜利,标志着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开始由战略防御态势转为战略进攻态

势。但是,在1943年6月以前,日本联合舰队仍占据力量优势,拥有10艘航空母舰(舰载机480架)、9艘战列舰、30艘巡洋舰、98艘驱逐舰,但舰载机飞行员伤亡过多;美国太平洋舰队仅有3艘航空母舰(舰载机217架)、6艘战列舰和25艘巡洋舰。

1943年5月,盟军决定沿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两条路线向日军进攻,中太平洋作战由尼米兹指挥,西南太平洋作战由麦克阿瑟指挥,以逐岛进攻为基本战略。11月20日,尼米兹下令发起吉尔伯特群岛战役。由于美军炮火准备时间太短和日军防御工事极为坚固,美军耗时3天、牺牲1300人才攻占塔拉瓦岛。有鉴于此,尼米兹决定改逐岛作战方针为越岛作战方针,即对某些岛屿围而不打(使之困死),越过这些岛屿而进攻关键性岛屿。是年年底,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完全转归盟军。

尼米兹将下一个作战目标指向马绍尔群岛的心脏。作战始于1943年12月31日。此役注意足够的炮火准备,并一再运用夺取日军机场而压制周围地区的战术,战役于次年2月结束。此后,尼米兹决定不对5万日军坚固设防的特鲁克群岛发起突击而先用航空母舰舰载机实施猛烈轰击,然后绕过该岛前进。接着,尼米兹锋芒直指马里亚纳群岛。1944年3月,美军炮击帕劳群岛,6月15日,开始在塞班岛登陆。日本联合舰队赶来对阵,损失3艘航空母舰和315架飞机。7月9日.美军以伤亡1.65万的代价攻陷塞班岛,歼敌约3万。

尼米兹和麦克阿瑟之间曾就此后作战方向发生争执。前者主张先获得棉兰老岛空军基地,孤立吕宋,进攻台湾和中国沿海,继而打击日本本土;后者则主张迅速攻占菲律宾并获得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支持。尼米兹派哈尔西率第3舰队参加解放菲律宾的作战。

1944年12月,尼米兹晋升为海军五星上将。到1945年初,太平洋日军伤亡和被困人数约为75万,共损失19艘航空母舰、12艘战列舰、34艘巡洋舰和125艘潜艇。

攻克硫黄岛之后,1945年4月1日,尼米兹命令向冲绳岛发起突击,守岛日军殊死抵抗,"神风"攻击队则向美军舰船发动自杀性进攻。6月22日,该岛陷落。美军伤亡近5万,日军伤亡近12万。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1945年9月2日,尼米兹代表美国参加日本投降仪式。战争期间,尼米兹获得3枚优异服务勋章,10月5日被美国政府定为"尼米兹日"。

1945年11月,尼米兹出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继续强调海军的重要性。1947年11月任期届满卸任。与波特合著有《海上力量:海军史》和《太平洋的胜利:海军的抗日战争》。1966年2月20日,尼米兹病逝于美国旧金山。在最后的弥留之际,尼米兹上将要求死后葬礼从简,并把他埋葬在太平洋岸边的夏威夷的国家公墓里。因为这位来自深山的海军上将,希望在公墓里可以朝夕不停地眺望他曾经创造出盖世伟业的蔚蓝色太平洋。

为了纪念尼米兹,,美国把70年代开发的一级核动力航空母舰以尼米兹命名,该级航母共十艘,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航母。

尼米兹级的首舰即尼米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同时也是该级核动力航母中,唯一不是以前美国总统的名字命名的一艘。

尼米兹大事年表

1885年2月24日出生于得克萨斯州弗雷德里克斯堡的德国后裔家庭

1901年9月7日考入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院

1905年1月以优异成绩毕业,开始在“俄亥俄”号战列舰实习,获少尉军衔

1908年任“迪凯特”号驱逐舰舰长

1909年分配到潜艇部队任职

1913年4月与凯瑟琳·布·弗里曼结婚

1913年5月赴德国学习工程技术

1913年7月任“莫米”号油轮轮机长

1917年8月调大西洋舰队潜艇部队任技术助理一职,升为海军少校

1918年随潜艇部队赴地中海和大西洋水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0年奉命建造珍珠港基地,升为海军中校

1922年进入海军军事学院深造,获上校军衔

1926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海军军官后备训练团教官

1929年任圣迭戈基地第20潜艇分队司令

1931年6月任“参宿七星”号驱逐舰舰长

1933年任“奥古斯塔”号重巡洋舰舰长

1935年任海军航海局局长助理

1938年6月任圣迭戈第2巡洋舰支队司令

1938年6月升为海军少将

1938年8月任第1战列舰支队司令

1939年1月任第7特混舰队司令

1939年4月任海军部航海局局长

1941年12月15日任太平洋舰队总司令

1941年底-1944年底指挥珊瑚海、中途岛、所罗门群岛、莱特湾等海战和登陆战

1944年12月19日升为海军五星上将

1945年9月2日代表美国出席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1945年10月5日美政府命名该日为“尼米兹日”

1945年12月15日任海军作战部部长

1947年12月退出军职

1949年4月任联合国克什米尔问题督察员

1951年出任联合国“友好大使”

1953-1961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董事

1966年2月24日病逝于旧金山

尼米兹级航母(CVN):

基本信息

名称: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

所属国家:美国

武器分类:航空母舰

军种分类:海军

排水量:81600吨(标准)91487吨(满载)

主尺度:332.9×40.8×11.3米

飞行甲板长:332.9m,宽76.8m

斜角甲板长:237.7m;航速30kn(节)

航速:30节以上(一说33节)

动 力:核动力,2座通用动力公司的A4W/AIG压水堆,4台汽轮机;每座反应堆驱动2台主汽轮机,与2桨2轴组成1个单元,总功率为194MW;4台应急柴油机,功率为8MW, 4轴26万制动马力

人员编制:船员3184人,其中203名军官;航空联队2800人,其中266名军官;编队司令部70人,其中25名军官

载机:固定翼飞机约80架;战斗机: 18架F-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反潜 机:10架S-3A海贼反潜机,特种飞机:5架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5架E-2C鹰眼预警机,直升机:8架SH-3G/H海王直升机

主要武器及电子设备:导弹3×8联装MK29海麻雀防空导弹发射装置;火炮4×MK16密集阵近距离武器系统(CVN69和70为3座);电子战4×MK36 SRBOC箔条诱饵发射装置,SLQ 29雷达告警与干扰机系统

雷达:SPS48三座标对搜索雷达、SPS49对空搜索雷达、SPS67V对海搜索雷达

火控:3×MK91导弹控制系统;指控NTDS海军战术数据系统、11号和14号战术数据链、设有反潜控制中心

[王朝网络]简介它是目前世界上吨位最大、在役数量最多的一级核动力航空母舰,其首制舰于1975年服役,迄今共服役9艘,第10艘即将形成战斗力。该级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在91000吨以上,从第5艘起由于加装了几千吨重的装甲防护板,使其满载排水量增至102000吨,成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舰船。

尼米兹号是美国海军中最大的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是一座浮动的机场和海上城市。它的舰上的甲板面积相当于3个足球场,舰身高达30层楼。它携带的核燃料可用13年。舰上还有广播站、电影厅和邮电所、百货商店、服装店、理发店、冷饮店,仅照明灯就有29184盏。参观过这艘军舰的人,都用“海上巨兽”来形容它。

尼米兹级是目前世界上排水量最大、载机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级航空母舰,“尼米兹号”于1975年服役。该级舰的舰体和甲板采用高强度钢,可抵御半穿甲弹的攻击,弹药库和机舱装有63.5mm厚的"凯夫拉"装甲。舰内设有23道水密横舱隔和10道防火隔壁,消防和抗冲击等防护措施完备。是目前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军舰。它能够进行远洋作战、夺取制空和制海权、攻击敌海上或陆上目标、支援登陆作战和反潜等。该级舰现有7艘在役,1艘在建,1艘列入计划,是美国海军跨世纪航空母舰的中坚。 (注:截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尼米兹级是美国海军第二代大型核动力航空母舰,舷号自CVN-68至CVN-77,共计建造十艘。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设计建造,直到二十一世纪初,尼米兹级一直是美国海上力量和全球战略的支柱。该级舰满载排水量十万吨左右,装备两台核反应堆和四台蒸汽轮机,最大舰载机数量超过一百架。

[王朝网络]舰名和编号资料CVN,即核动力航空母舰(Carrier Vessel Nuclear)。区别于之前的“CV”——常规动力航空母舰。例如“小鹰级”(小鹰号,CV-63)。

舰名编号开工下水服役

尼米兹CVN-681968.061972.051975.05

艾森豪威尔CVN-691970.081975.101977.10

卡尔·文森CVN-701975.101980.031982.03

西奥多·罗斯福CVN-711981.101984.101986.10

亚伯拉罕·林肯CVN-721984.111988.021989.11

乔治·华盛顿CVN-731986.081990.071992.07

约翰·斯坦尼斯CVN-741991.031993.111995.12.09

杜鲁门CVN-751993.111996.091998.07.25

罗纳德·里根CVN-761998.022000.032002.12.31

乔治·布什CVN-772003 2006 2008

[王朝网络]该级首舰简介:尼米兹号航空母舰(Nimitz)是美国建造的第二艘核动力航空母舰,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级航空母舰尼米兹级的首制船。舷号为CVN68。该舰由美国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建造。1968年6月动工,1972年5月下水,1975年5月服役。最先被编入大西洋舰队,母港为东海岸的诺福克港。1983年6月至1984年9月进船厂大修期间,增添和更新了一些设备。1987年由大西洋舰队调至太平洋舰队。母港为布雷默顿。其在大西洋舰队的位置由1986年9月服役的罗斯福号航空母舰接替。1998年大修后将转属圣地亚哥。

该舰为封闭式飞机甲板;机库甲板以下的船体是整体的水密结构,由内外两层壳体组成。除外壳体由船壳板满足其强度和防御要求外,内壳体由防护装甲板组成一个装甲壳体,保护着动力舱、油舱、弹药舱等重要部位。飞行甲板、吊舱甲板和机库甲板都有约50mm厚的装甲钢板防护,水线以下的两舷侧设有4道纵隔壁的防雷结构,垂向分为8层,沿舰长每12—13m设1道水密横隔壁,共23道水密横隔壁。另设10防火隔壁。纵横向隔壁共将舰厂体分成2000多个水密隔舱,保证了舰的抗沉性。机库甲板以上共分9层,飞行甲板以下为4层,飞行甲板以上岛形上上层建筑为5层。机库和飞行甲板之间为吊舱甲板,布置有航空联队的办公区和作战指挥舱室。机库长208.48m,约占舰长的三分之二,宽32.92m,约占船宽的四分之三;机库高为8.07m,占三层甲板高。机库略偏右舷,左舷其余部分布置办分室、控制室、通道等,并设有6个飞机加油站,以便为机库内的飞机加油。

机库的四周布置有飞机维修车间,机库的前方是士兵住舱和锚甲板,机库的后方与机库由一道防火消音隔壁相隔为飞机发动机维修车间。岛是航空母舰电子设备天线的安装基座,核动力航母比常规动力航母的岛要小得多,没有烟囱,占用甲板面积很小,有利于舰载机在飞行甲板上作业。航空管制船桥位于岛的最上层,其下是航海舰桥,再下是编队司令舰桥。各种电子设备舱室和飞行甲板作业设备的支援舱室也都布置在岛内。该舰造价为18.8亿美元(1968年)。

舰载机数据及推动系统

固定翼飞机:F—14D“雄猫”战斗机20架、F/A—l8C/D“大黄蜂”战斗/攻击机20架、A—6E“入侵者”攻击机20架、E-2C“鹰眼”预警机5架、S-3A“海盗”反潜机10架、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5架

直升机:6架 随着F/A-18/E/F的入役越来越多的A-6和F-14以及方F/A-18会退出现役。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自1968年至1998年共建造了8艘,分别是“尼米兹”号,“艾森豪威尔”号,“卡尔文森”号,“罗斯福”号,“林肯”号,“华盛顿”号,“斯坦尼斯”号和“杜鲁门”号。

舰上人员编制军官161人,士兵3040人,舰载航空兵2480人,总计5681人。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的油料装载量为一万吨,航空弹药3000吨。舰载机连队可控制2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和空域,每天可出动200架次执行作战任务,装弹量是美国现役其它航母的2-3倍。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自身也有强大的防卫体系,包括导弹、火炮、电子对抗系统、“海麻雀”导弹发射装置。由雷达导航的“海麻雀”导弹属短-中程导弹,可攻击飞机和截击敌方的巡航导弹。它的近程火炮系统有自动搜索和瞄准雷达,20毫米近程火炮系统每分种能发射3000发以上炮弹,能有效地防御敌方飞机和导弹的近程攻击。

两台核反应堆为航空母舰提供几乎是无限期的30节以上的续航能力。8台8000千瓦汽轮发电机提供的电力可供10万人口的城市使用。4台海水淡化装置为“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每天提供1818440升淡水。一般情况下,舰上备有供其人员消耗90天的食品和生活必需品。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都装有两座A4W密封水核反应堆,4台飞机升降机,4座飞机弹射器,4座“海麻雀”导弹发射架,3~4座“密集阵”20毫米近程火炮武器系统,SPS-48E三维对空搜索雷达,SPS-49(V)5二维对空搜索雷达,3座Mk-91火力控制系统,AN/SLQ-32(V)4雷达电子对抗和火力控制系统,AN/WLR-1H雷达电子监视系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