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种信息】中文学名: 仓鸮
中文目名: 鸮形目
中文科名: 草鸮科
中文属名: 草鸮属
同物异名: Strix alba Scopoli, 1769,
中文俗名: 猴面鹰
拉丁文目名: STRIGIFORMES
拉丁文科名: Tytonidae
拉丁文属名: Tyto
拉丁文种名: alba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Scopoli, 1769)
英文俗名: Barn Owl
【形态】仓鴞又叫猴面鹰、猴头鹰等,是中型鸟类。体长为34一39厘米,体重485克左右。头大而圆,面盘为白色,十分明显,呈心脏形,四周的皱领为橙黄色,上体为斑驳的浅灰色及橙黄色,并具有精细的黑色和白色斑点。下体为白色,稍沾淡黄色,并具有暗褐色斑点。尾羽上具有4条黑色的横斑。虹膜黑色,嘴肉白色,跗跖灰黑色,爪黑色。
【分布】仓鴞在国外分布于亚洲西部、南部和东南部、欧洲、大洋洲、非洲、马达加斯加,以及北美洲、南美洲和中美洲等地,几乎遍及全球,共分化为35个亚种,但是在我国仅有2个亚种,即云南亚种和印度亚种,二者的区别主要是云南亚种面盘白色,下体白色而缀有皮黄色,上体灰色而缀有棕色,而印度亚种面盘为污白色,上体灰色更多,下体为洁白色,不沾皮黄色。它们的分布区都极为有限,而且非常罕见,其中云南亚种仅于1962年首次记录于云南勐海,印度亚种仅于1978年在昆明采到1只雄鸟标本。
【习性】仓鴞栖息于开阔的原野、低山、丘陵以及农田、城镇和村庄附近森林中,喜欢躲藏在废墟、阁楼、树洞、岩缝和桥墩下面,特别喜欢在农家的谷仓里栖息,所以得名。常单独活动。白天多栖息于树上或洞中,黄昏和晚上才出来活动,有时出没于破宅、坟地或其他废墟中,飞行快速而有力,毫无声响,在黑夜中显得影影绰绰 ,再加上它的叫声非常难听,很像人在受酷刑时发出的惨叫,所以常常使人们对它感到非常的恐怖。主要以鼠类和野兔为食,是著名的捕鼠能手,每天大约捕捉3只老鼠,一年消灭鼠类1000只以上。此外,有时也捕猎中小型鸟类、青蛙和较大的昆虫等,偶尔也能象鹗一样捕鱼。捕猎时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同时发出尖励的叫声,使猎物陷于极度恐怖之中,束手就擒。
叫声:尖厉刺耳的叫声wheech或se-rak;也作高声的ke ke ke ke ke叫。
【繁殖】每年繁殖2次,第一次从3月到6月初,第2次从9月到12月。通常喜欢在建筑物上营巢,无论是房顶天花板上、墙壁洞中、小仓房和贮粮的小屋空隙等处均可营巢,有时也营巢于树洞或岩壁洞中。巢甚简陋,仅在其中铺垫一些枯草即可。每窝产卵2一7枚。卵为白色,表面光滑无斑。雌鸟孵卵。孵化期为32一34天。亲鸟共同育雏。雏鸟全身都长满白色的绒羽,9—12周后离巢。
【濒危等级】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
生效年代: 1997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濒危因素】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仓鸮和草鸮在云南被称为“猴面鸮”, 误传可以做药,乱捕滥猎情况经常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