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塔峰镇高阳村基本概况高阳村是蓝山县第一个小康示范村,地处城郊,截至2005年,有11个村民小组,504户,1963口人的大村,耕地面积1333亩,山林980亩。周边大村林立,族姓众多,村情比较复杂。[1]
基础建设截至2005年,村里先后投资50余万元,修建一条通往城区的1.5公里长水泥路,村内3条主要道路也进行了水泥硬化;架设2.5公里长的高压线路,进行全村电网改造;修建一条150多米长的引水坝,解决了1000多亩水田灌溉问题。[1]
经济状况村里依托靠近县城的优势,确定了“以农稳村、以工强村、以商富村”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科学养猪、种植反季节蔬菜、经商运输、入股办电站、兴办毛织竹木加工厂等,促进农民增收。
在村支书带领下,截至2005年,村民参股电站28座,投资达2800万元,村里有80%的农民拥有电站股份,年电力收入300多万元。有360多人从事建筑、装饰、运输和修理加工,其中创利税10万元以上的就有31户。村民收入逐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95%的村民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电话、手机、摩托车、彩电、空调、小轿车进入了村民家庭,“小康示范村”初具规模,一个经济发展、干群党群关系融洽的现代新农村展现在舜水河畔。[1]
荣誉奖项基础设施的改善,产业结构的调整,干部群众的团结共事,使村里出现了经济发展,村风文明,农家富裕的新气象,村支部因此连续六年被蓝山县塔峰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多次获市县表彰,2003年被市委授予“先进农村基层党支部示范点”。2005年,村支书钟国操被授予省劳模荣誉称号。[1]
2、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石苍乡高阳村基本概况高阳村是莆田市仙游县石苍乡十个行政村之一。该村既是革命老区重点村,又是省级扶贫重点村。村落面积1.5平方公里,原来分为高坪、大斜、西种三个基点,基点间距离各有5公里。由于各基点崎岖偏僻、交通不便,自1952年后,各基点村民陆续迁移外地定居。1992年西种整个基点移民将乐,大斜基点陆续移居将乐、明溪、永泰梧桐、仙游榜头等地,西种、高坪、大斜的一部分群众陆续聚居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的洧潭基点定居,后来高阳村部也从高坪迁往洧潭。[2]
交通位置高阳村地处仙游县与永泰县交界处,位于闻名兴泰里的“高坪尖”山下,东与永泰县接壤,距梧桐镇7公里,西与石苍乡霞湖村交界,至霞湖村部5公里,南邻济川村,距济川村部6公里,北连老山村,至老山村部15公里。[2]
村风村貌高阳村系清一色的温姓人家。这里历代村民生活虽然贫寒清苦,品德却普遍高尚。解放前夕,该村四周均有土匪出没,而该村却一尘不染,故当时闽、浙、赣省委机关就设在高阳村的高坪,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敬宾、黄国璋、林汝南、苏华等同志都曾在那里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以后,该村人民满怀对共产党、新中国热爱的情怀,发扬勤俭朴素、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辛勤耕耘、艰苦创业,并借助国家对革命老区的扶贫政策,基本完成了该村的中心村建设和街道“五化”配套设施,并全面完成了通村公路硬化、自来水入户、三电进村等基础设施工程。[2]
历史人文高阳始祖系江西赣州赣县人氏,自宋哲宗年间定居高阳,已有900余年,繁衍三十几代。[2]
建筑景观高阳村名胜古迹甚多:北宋时期建立的太原祖殿;明天启年间兴建的高阳“大岭宫”,宫内供奉天上圣母;兴建于宋代的“云顶寺”,是兴化名胜之一、济川风景区的一大景点,南宋状元郑侨小时曾隐居寺内攻读诗文,并于寺内作楹联“钟撞更阑响彻人间醒众梦,香焚昼静气腾云表达天心”。更值得一提的是,清代(1723年)兴建的“高阳温氏宗祠”,又名“忠武祠”,是中国名祠之一,被刊入《八闽祠堂大全》、《中国宗祠文化博览》、《中国名祠汇编》、《中国祠堂大观》等书刊 。[2]
物产经济该村地处高山深处,境内蕴藏木、竹、茶、果等丰富的资源,闻名于外的“高坪茶”的产地就在高阳村。“高坪茶”以其味美香甜、生津提神等特点而闻名,产品畅销各地,供不应求。此外,高阳的茶油、乌笋干也是闻名省内外、在国内畅销的绿色食品。[2]
3、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高阳乡高阳村基本概况高阳村属高阳乡中心村,南邻振科,东邻南亨,西邻朱台,北邻安浆、大富。高阳溪横贯全境,溪流上起房道镇国岩山,下从建瓯房村汇入剑溪。
高阳村辖高阳、路后二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截至2007年6月,共有237户,总人口927人,40名党员,25名村民代表。[3]
农林资源截至2007年6月,全村土地总面积12790亩,其中林地面积9799亩,生态林1216亩,自留山1667亩,经济林1396亩,毛竹林200亩,耕地面积700亩。[3]
经济状况2006年人均收入3266元,主要收入来源于农田、果林和劳动力输出。[3]
历史沿革解放初期,高阳村(俗称叶垱)属建瓯县房村区管辖,1985年划入房道区,高阳、振科合为一个大队,1964年成立高阳公社,将高阳与振科分离成二个大队归属高阳公社管辖。[3]
历史名人李默,字时言,高阳村人,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中进士,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3]
4、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稽东镇高阳村基本概况
稽东镇高阳村崭新的民居高阳村是位于绍兴县最南部与嵊州市谷来镇相毗邻的纯山区,海拔高度600米左右,这里青山叠嶂,千岩竞秀,造物主把秀丽雄浑的风光赐予给了大山深处的高阳村。[4]
历史沿革20世纪七、八十年代,高阳村在王阿华、陶承金等几位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山种茶,种香榧,改变了高阳村石多地瘦,十年九灾的面貌,解决了温饱,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被绍兴县市树立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先进典型,1997年,时任县委书记的陈敏儿专门题词“高阳精神”,对高阳人的艰苦奋斗、奋发有为予以高度肯定。2003年5月,随着行政村的撤并原先的高阳村,全村有农户428户,人口1280人,村内根据自然村的分布情况,设10个村民小组,村民小组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全村有中共党员60人,并相继设立了村妇代会,共青团,治保,调解,民兵等组织。[4]
经济状况
稽东镇高阳村特产香榧村域面积4.67平方公里,其中水田、耕地530亩,县级生态林798亩,茶园1100亩,香榧1050亩,竹园1800亩,由于该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祖先们的辛勤劳作和聪明智慧,种下了俗称摇钱树的珍品干果香榧、毛竹和茶叶,该村村民依托这三大特色产品和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虽身处大山深处,2007年村民的人均收入仍达到6000元。[4]
基础设施截至2007年,村内有公路、机耕路11公里,并且都浇筑了柏油,每天有二级公交到村班车四次,村民出行较为方便,电力入户率达100%,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8%。2007年在有关单位的帮助下,对村内四家初制茶厂加工厂之一的谢湾茶厂,投资30万元,进行了升级改造,达到了初制茶叶加工的卫生要求,全村在主要道路安装路灯150盏,村内有保洁员四人,每天对村内道路进行垃圾清扫。[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