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绪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等;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有精神养生,环境与养生,起居作息与养生,睡眠养生,饮食养生,房事与养生,运动养生,浴身保健,娱乐养生,保健针灸按摩,药物养生等;下篇为审因施养。主要有因人养生,体质养生,部位养生,因时养生和区域养生等。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图书信息书 名: 中医养生学

作者:郭海英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8月

ISBN: 9787802316447

开本: 16开

定价: 20.00 元

内容简介《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特有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养生康复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等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必修课之一。主要介绍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常用的养生方法和技能,以及中医养生方法的具体运用。中医养生学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与中国传统的医、史、文、哲等相互渗透。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既注重汲取前人诸家养生理论和方法之精华,突出中医养生的特点,又有机地融入中医养生的现代研究成果,对养生方法的作用机理进行了阐释。本教材编写人员均为长期从事中医养生学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编写中,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尽力编写出既符合时代特点,又彰显中医特色的养生学教材。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概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包括精神养生法、起居养生法、药食养生法、传统运动养生法、针灸养生法、按摩养生法、房事养生法及其他养生法;下篇为养生方法的具体运用,主要有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部位养生等。

图书目录上篇养生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养生学的概念

第二节 养生学的特点

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二、以和谐适度为宗旨

三、以预防为核心

四、以综合调摄为原则

五、以适应广泛为模式

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萌芽(上古时期)

第二节 奠基(春秋战国时期)

一、《周易》养生说

二、道家养生说

三、儒家养生说

四、杂家养生说

第三节 形成(秦汉时期)

一、《黄帝内经》的成书——中医养生学的确立

二、养生理论与实践的深化一中医养生学的支撑

第四节 完善(晋隋唐时期)

一、道教学说与道教养生

二、佛教养生思想的传入

三、三教归一及其与医学养生的融合

第五节 突破(宋金元时期)

一、中医养生事业的发达,理论与方法的完备

二、老年养生保健的肇始

三、药物养生走上正轨,食物养生普及盛行

四、金元四大家对养生理论的突破

第六节 发展(明清时期)

一、藏象学说与养生理论的结合

二、综合调养法的全面开发

三、老年养生保健的再度兴盛

第七节 振兴(现代)

第三章 中医养生学的寿命观

第一节 生命

一、生命的本源

二、生命存在的时空特征

三、生命的本质

四、贵重生命

第二节 寿命

一、天年

二、我国预期平均寿命的变化趋势

三、健康长寿的特征

第三节 衰老

一、衰老和早衰

二、促使衰老的因素

三、衰老的机理

附衰老的现代研究

第四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法天顺地

一、顺四时而养

二、顺昼夜而养

三、顺月之盈亏而养

四、顺地域而养

第二节 形神共养

一、形神合

二、养神养形

第三节 动静结合

一、动静互涵

二、动静平衡

三、动静结合的摄生保健

第四节 协调平衡

一、协调阴阳脏腑

二、和谐人事

三、有常有度

第五节 保精养气

一、内养正气,外慎邪风

二、保精养气重在脾肾

中篇常用的养生方法

第一章 精神养生法

第一节 情志与健康

一、情志的含义

二、情志的生理基础

三、情志与健康

第二节 调神养神法

一、调养精神的基本原则

二、调养精神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起居养生法

第一节 起居养生的意义与原则

一、起居养生的意义

二、起居养生的原则

第二节 起居养生的内容

一、安于居处

二、劳逸结合

三、衣着服饰

四、通畅二便

五、安卧睡眠

第三章 食药养生法

第一节 食药的养生作用及原则

一、食药的养生作用

二、食药养生的原则

第二节 常用养生食药介绍

一、补益类

二、健胃消食类

三、调肝类

四、理肺类

五、清热类

六、通便类

七、化痰化瘀类

八、其他

第四章 传统运动养生法

第一节 运动养生的作用机理及原则

一、作用机理

二、运动养生的原则

第二节 运动养生的特点和优点

一、运动养生的特点

二、运动养生的优点

第三节 传统运动养生流派

一、医家养生派

二、儒家养生派

三、道家养生派

四、佛家养生派

五、武术养生派

六、民间养生派

第四节 常用传统养生功法

一、放松功

二、保健功

三、八段锦

四、易筋经

五、五禽戏

六、六字诀

七、太极拳

第五章 针灸养生法

第一节 针灸养生的机理

一、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二、平衡阴阳、协调脏腑

第二节 针灸保健方法

一、常用的针灸保健法

二、常用针灸保健穴位

三、针灸养生的手法

四、针灸养生的注意事项

第六章 按摩养生法

第一节 按摩养生机理与特点

一、按摩养生的机理

二、按摩养生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按摩养生方法

一、常用的按摩养生手法

二、常用的按摩养生方法

三、按摩养生的一般顺序

四、按摩养生的注意事项

第七章 房事养生法

……

下篇审因施养(养生方法的具体运用)

第一章 因人制宜

第二章 因时制宜

第三章 因地制宜

第四章 部位养生

……

中医养生学(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 编者:王玉川

市场价:¥15.50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22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53232706X

·条形码:9787532327065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供中医养生康复专业用

·丛书名: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

内容简介《中医养生学(高医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养生学的概念、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学习的方法和要求、上古时期、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近代与现代、生命、天年、衰老、天人相应、形神合、动静互涵、协调平衡、正气为本、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精神养生、情志变化、调神养生法、调摄情绪法等等。

作者简介王玉川(1923~ ),上海奉贤人,北京中医学院教授

目录

上篇基本理论知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节 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

第四节 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筒史

第一节 上古时期

第二节 先秦时期

第三节 汉唐时期

第四节 宋元时期

第五节 明清时期

第六节 近代与现代

第三章 中重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生命

第二节 天年

第三节 衰老

附1:近代衰老学说

附2:廷缓衰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概况

第四节 天人相应

第五节 形神合

第六节 动静互涵

第七节 协调平衡

第八节 正气为本

第四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中篇 常用的养生方法

第五章 精神养生

第一节 情志变化

第二节 调神养生法

第三节 调摄情绪法

第六窜环境与养生

第一节 养生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健康

第三节 居住环境与健康

第四节 室内环境与健康

第七章 起屠作息与养生

第一节 起居有常

第二节 劳逸适度

第三节 服装顺时适体

第四节 排便保健法

第八章 睡眠养生

第一节 睡眠的生理

第二节 睡眠的时间和质量

第三节 睡眠的方位与姿势

算四节睡眠与卧具

第五节 睡眠环境与宜忌

第六节 失眠的预防

第九章 饮食养生

第一节 饮食养生的作用

第二节 饮食调养的原则

第三节 进食保健

第四节 食后养生

第十章 房事与养生

第一节 房事养生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节 房事的生理作用

第三节 节制房事的意义

第四节 房事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第五节 强肾保健功法

第六节 房事禁忌

第十一章 运动养生

第一节 运动养生机理、特点和原则

第二节 运动养生的形式和流派

第三节 气功保健

第四节 五禽戏

第五节 太极拳

第六节 八段锦

第七节 易筋经

第十二章 娱乐养生

第一节 娱乐养生的意义

第二节 娱乐养生的方法

第十三章 浴身保健

第一节 浴身保健的分类

第二节 冷水浴

第三节 热水浴(包括冷热交替浴)

第四节 蒸气浴

第五节 矿泉搭

第六节 药浴

第七节 其他浴身方法介绍

第十四章 保羹钎、炙、按摩

第一节 保健针、炙、按摩的意义及异同

第二节 针刺保健

第三节 保健灸法

第四节 保健推拿按摩

第十五章 药物养生

第一节 药物养生的机理

第二节 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

第三节 益寿延年中药举例

第四节 益寿延年方的蛆方原则

第五节 益寿延年“名方”举例

附:延续衰老药物的现代研究概况

下篇 审因施养

第十六章 因人养生

第一节 胎孕保健

第二节 少儿保健

第三节 青少年的保健

第四节 中年保健

第五节 老年保健

第六节 妇女保健

第七节 体力劳动者的保健

第八节 脑力劳动者的保健

露十七章体质养生

第一节 体质学说与养生

第二节 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分类

第三节 不良体质的养生

第十八章 部位养生

第一节 口腔保健

第二节 颜面保健

第三节 头发保健

第四节 眼睛保健

第五节 耳的保健

第六节 鼻的保健

第七节 四肢、手足保健

第八节 胸背腰腹保健

第九节 五脏保健法

第十九章 园时养生

第一节 因时养生的原则

第二节 春季养生

第三节 夏季养生

第四节 秋季养生

第五节 冬季养生

第六节 交节前后的自我调养

第二十章 区域养生

第一节 区域划分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节 山区

第三节 平原和盆地

第四节 海滨

……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为了适应高等中医院校开设中医养生康复学专业的需要和为中医药其他专业学生开设中医养生康复学选修课程提供教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了中医养生康复学专业系列教材。

这套教材计有《中医饮食营养学》、《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其中《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主要是供高等中医院校非中医养生康复学专业开设选修课使用,其余均为中医本科教育中医养生康复学专业的专业课教材。各门教材均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按照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系统性的要求进行编写,既注意充分反映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传统理论和实践经验,突出中医养生康复学的特点,又注意吸收国内外成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保证教材的先进性和时代感。各门教材编写出初稿后。均经本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及有关专家们根据教材的要求,分别给予了审定。

中医本科教育中医养生康复学专业的设置,对培养中医养生康复专门人才,提高中医药适应社会需要和当今医学模式转变的能力,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编写中医养生康复学专业系列教材,实属探索性和开创性的工作,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因而殷切希望各高等中医院校从事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从学人员和广大读者在使用中进行检验,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使之成为科学性更强、更切合实际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为培养中医养生康复专门人才,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作出贡献。

中医养生康复学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

文摘第六章 环境与养生

环境与养生,中心是人类,环境即指围绕人们的客观事物的总和。本章主要探讨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阐明与环境有关的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改善环境质量的一些基本方法,指导人们选择和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使其与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协调一致,从而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保护人体健康。

第一节 养生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一、养生环境的基本概念

所谓养生环境,是指空气、水源、阳光、土壤、植被、住宅、社会人文等因素综合起来,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的外部条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有机的统一整体。正如恩格斯所盲。“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釆的’。人与环境,象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保证工作学习的正常进行,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有利于民族的繁衍兴旺。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不仅损害人类健康,还会产生远期潜在危害,威胁子孙后代.孟子指出;“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说明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居住环境对保障人类健康和改变居民体质的意义。

环境科学认为,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进行着,但在一定阶段,能量与物质的输入与输出、生物种群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信息的传递通畅,这种平衡状态叫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外界和内部因素的变化,尤其人为因素都可对它发生影响,甚至受到破坏。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平衡,是其内部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或者说环境对污染物有一种自净能力.但这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内污染物过多,超过其自净能力,调节不再起作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就会受到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危机,导致人类的灾难。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人类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

二、环境的分类

环境的分类方法很多,本章介绍常用的两种.

(一)按环境的形成划分

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