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名称】校名:长春理工大学
简称:长理工或长理
原校名: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
英文名称: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英文缩写:CUST
学校网址:www.cust.edu.cn
【学校简介】

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是一所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工、理、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的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教授为主要创始人、第一任院长,现任名誉校长。学校先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五机部、机械委、机电部、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被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2002年,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 2004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大学。现为吉林省、国防科工委、长春市共建院校。
学校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现拥有东、西、南、北4个校区,占地面积76.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2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亿元;拥有中外文图书271.69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亿元。
学校现有本专研在校生2091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90人,硕士研究生3462人,本科生16093人,专科生972人,留学生94人;教职工1998人,其中专任教师1213人,双聘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75人,教授(研究员)14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509人,有35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建有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
学校是国家首批批准的学士、硕士授权单位,第6批博士授权单位。现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12个吉林省重点学科。有9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和10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并具有硕士研究生单独招生考试权和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推荐权。设有本科专业49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吉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1个,覆盖工、理、文、经、管、法6大学科门类。
学校坚持以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理工科学生,实行创新精神较强和工程应用能力较强的培养模式;对文科学生,实行创新精神较强和社会应用能力较强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设有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王大珩科技学院、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吉林省重点建设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及吉林省电子技术、机械工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还设有国家级(联合)和吉林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先后获35项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建有国家级精品课2门,吉林省精品课10门,吉林省优秀课程38门。近五年在全国大学生单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200余项,本科生考取研究生比例逐年递增,部分专业考研率达到40%。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其中已有25个省市区将学校纳入第一批次招生,生源质量稳步提高。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5万多名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近年来本科生和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一直名列吉林省省属高校前茅,2000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以光电技术为主,光机电一体化是学校科研工作的鲜明特色和优势。学校在激光技术、光电仪器、检测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光电医疗仪器、先进材料技术、现代光学、CAD及应用电子技术等方面科研实力雄厚,在法学、汉语言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屡获佳绩。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部委和省级科研项目近九百项,其中包括“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高水平项目,180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2007年科研经费达到9850万元。
学校产业工作发展迅速,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园不断壮大,2007年正式挂牌并被批准为省级科技园,推动了以其为龙头的吉林省大学科技园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研制开发的激光治疗仪导光臂、YAG激光美容机、二维及三维医用内窥镜、机械密封技术及设备、光电检测系列产品、半导体激光器等高科技产品,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先后派出300多名教师前往美国、英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攻读学位、进修学习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可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项目,并设有吉林省对外汉语教学培训中心,目前有14个国家的留学生在该校进行学历学习或语言进修。学校同俄罗斯圣彼得堡技术大学、伏尔加格勒国立科技大学、布里亚特国立大学、韩国东新大学、日本东海大学、美国史蒂文斯工程学院、挪威布德大学等20多个国家的90多所大学或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俄罗斯建有1所孔子学院。
【教学单位】学校下设18个学院:

理 学 院
光电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外语学院
文学院
法学院
软件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军体部
应用技术学院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
另有一个独立学院: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重点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
光学工程
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3个
光学工程
物理电子学
光学
省级重点学科12个
光学工程
光学
物理电子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通信与信息系统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
材料学
企业管理
生物医学工程
【重点实验室及研究中心】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空地激光通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光电测控与光信息传输技术教育部直属重点实验室
光电功能材料实验室
精密与特种加工实验室
教育部光电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光电测控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吉林省激光加工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空间光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兵器试验场光测仪器检定站
中国兵器装备研究院光电中心
吉林省网络数据库应用软件科技创新中心
长春市数字化制造科技创新中心
长春市激光加工科技创新中心【本科招生专业】
序号
专业名称
学科门类
专业类
专业代码
学院
1
信息与计算科学
理学
数学
070102
理学院
2
应用物理学
理学
物理学
070202
3
电子科学与技术
工学
电气信息
080606
4
微电子学
理学
电子信息科学
071202
5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理学
电子信息科学
071203*
6
光电子技术科学
理学
电子信息科学
071207W
7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工学
武器
081602
光电工程学院
8
信息对抗技术
工学
武器
081606*
9
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学
仪器仪表
080401
10
光电信息工程
工学
电气信息
080616W
1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学
机械
080301
机电工程学院
12
机械电子工程
工学
机械
080307W
13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工学
机械
080304
1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工学
电气信息
080601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15
电子信息工程
工学
电气信息
080603
16
通信工程
工学
电气信息
080604
17
自动化
工学
电气信息
080602
18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理学
电子信息科学
071201
1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电气信息
080605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20
软件工程
工学
电气信息
080611W
21
网络工程
工学
电气信息
080613W
20
软件工程
工学
电气信息
080611W
软件学院
21
网络工程
工学
电气信息
080613W
22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工学
材料
080203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3
材料化学
理学
材料科学
071302
24
环境科学
理学
环境科学
071401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25
化学工程与工艺
工学
化工与制药
081101
26
应用化学
工学
化学
070302
27
环境工程
工学
环境与安全
081001
28
生物技术
理学
生物科学
070402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29
生物工程
工学
生物工程
081801
30
生物医学工程
工学
电气信息
080607
31
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学
020101
经济管理学院
32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学
经济学
020102
33
工商管理
管理学
工商管理
110201
34
市场营销
管理学
工商管理
110202
35
会计学
管理学
工商管理
110203
36
劳动与社会保障
管理学
公共管理
110303*
37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110102
38
金融工程
经济学
经济学
020109W
39
英语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
外国语学院
40
俄语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050202
41
朝鲜语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050209*
42
日语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050207
43
汉语言文学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050101
文学院
44
广告学
文学
新闻传播学
050303
45
对外汉语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050103*
46
工业设计
工学
机械
080303
47
艺术设计
文学
艺术
050408
48
法学
法学
法学
030101
法学院
49
社会工作
法学
社会学
030302
【校训及校歌】校训
明德 博学 求是 创新
校歌
长春理工大学校歌
长春理工可爱的校园
中华光学事业的前沿
风雨中诞生 拼搏中发展
育人为本 崇尚科学
追求卓越 志存高远
知行合一 坚毅自强
为了培育国家的栋梁
嗨
为了祖国的地美天蓝
我们奋发有为勇往直前
我们奋发有为勇往直前
我们奋发有为勇往直前
长春理工学习的乐园
中华光学英才的摇篮
改革中前行 奋斗中展现
明德博学 求是创新
传承文明 敢为人先
名师荟萃 学子璀璨
为了培育国家的栋梁
嗨
为了祖国的地美天蓝
我们奋发有为勇往直前
我们奋发有为勇往直前
我们奋发有为勇往直前
校徽


【发展目标】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努力建成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交融、军民兼顾,光电技术特色明显,重点学科优势突出,工、理、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省内领先、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研究教学型重点大学。
【历任校长】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
王大珩 第一任院长 (1958.8-1965.2)
张希光 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1961.4-1971.8)
宫雷 党委副书记 (1962.12-1965.12)
韩容鲁 党委书记兼党委主任 (1974.12-1976.8)
魏一心 党委书记 (1977.12-1980.9)
武强 院长 (1977.12-1983.10)
张嘉志 党委书记 (1984.12-1989.3)
吴士科 院长 (1984.12-1994.2)
王庆余 院长 (1994.2-1996.12)
党委书记 (1989.3-1997.8)
长春理工大学
姜会林校长 (1996.12-2006.1 )
代党委书记 (2003.12-2005.4)
王国忠 党委副书记 (1997.8-1998.11)
党委书记 (1998.11-2003.12)
于佩学 现任党委书记 (2005.4- )
于化东现任校长 (2006.1- )
【历史沿革】1958年,两院院士王大珩遵照聂荣臻元帅要建立一所主要为国防培养光学人才的高等学校的指示,创立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
1959年,国民经济开始进入三年困难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整顿一九五八年新建的全日制和半日制高等学校的通知》。之后,中国科学院也发出了《关于目前我院学校工作的情况和若干问题的决定》,文件指出:“1959年我院学校教育工作应采取整顿、巩固、提高和重点发展的方针,全院应以办好中国科技大学为重点。科学院各直属科研单位,除1958年已经建立的高等学校以外,1959年不再建立新的学校。已经建立的学校要进行调整,在领导关系上受地方党政、分院和院的双重领导。”从以上形势来看,学校在创办不久,就面临调整问题。
1959年6月,中国科学院吉林分院和吉林省教育厅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长春机械学院、长春化学学院合并,定名为“吉林科学技术学院”。1960年5月,又将校名改成“吉林科学技术大学”。1960年11月,随着长春光机所和长春机械所合并,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与长春机械学院真正合为一校,校名仍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吉林科学技术大学的名字不再沿用。
1960年10月,张希光同志从武汉调到长春光机所任副所长,分工主管学院全面工作。
1960年底,在校学生规模超过1000人,分成院本部、中专部(长春光机所创办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制造学校,归我校附属)、一系一部(原机械学院)三个地点上课。根据当时的办学规模,仅靠长春光机所自身的力量办学,已经难以承当。鉴于此种情况,从1961年开始学校停止招生两年。1962年5月30日,吉林省委宣传部宣布,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停办。这个决定,对于刚刚诞生4年的学校来说是一个强烈的震动。在这种情况下,王大珩同志立即找到当时省委主管文教工作的书记富振声同志,反映国家对光学精密机械方面人才的急需情况,富振声同志接受了王大珩的意见,并给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同志打电话,建议把学校办下去。与此同时,王大珩又与张劲夫、郁文等中国科学院领导同志多次商量把学校保留下来的妥善办法,并得到国防科委副主任安东同志的支持;张希光同志也多次去北京争取。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962年8月,国务院发出国教张字242号文件,指示学校由中国科学院和国防科委共同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就这样,学校成为长春市1958年创办的十余所院校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学校,也成为当时全国407所大专院校之一。1962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亲自打电话给张劲夫同志,指示中国科学院要负责办好我校,聂荣臻总理的指示对学校后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62年12月,学校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选举张希光、宫雷、张宗璞、马春庭、陈庆洮、李桐林、刘万平为党委委员,张希光任党委书记,宫雷任党委副书记。从1963年开始,学校对发展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调整:
(一)调整学校规模和专业。1958年建校时,只有1个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系,不分专业。1959年,设置4个系5个专业,即:光学机械系(一系),下设光学机械仪器专业;光学物理系(二系),下设应用光学、技术物理两个专业;电子技术系(三系),下设无线电电子学专业;光学材料系(四系),下设光学玻璃专业。各专业学制一律5年。1960年,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精密机械专业、光电电真空器件专业、自动控制专业、精密机械工艺专业。1961年,调整为3个系6个专业,即一系设光学仪器、精密机械制造工艺2个专业,二系设应用光学、技术物理、光学材料3个专业,三系只设1个电子技术专业。1963年,电子技术专业停办。学校每年只在光学仪器专业、精密机械制造工艺专业、应用光学专业、应用物理专业少量招生,每年一、二百人左右,连续招生3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招生6年。
(二)调整教学计划。学校根据1962年国防工业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对调整后保留下来的5个专业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进行了充分研究讨论,在此基础上修订了教学计划。新的教学计划体现了以教学为主和“少而精”的原则,增加了课堂教学时间,每年不少于8个月;压缩了生产劳动时间,每年1个月至1个半月。此外,制订了《教师校内外听课暂行规定》、《学生成绩考核暂行规定》等;成立了“教学设备管理委员会”、“图书管理委员会”和“教学研究小组”,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秩序。
1963年9月,学校在光学仪器、精密机械制造工艺、应用光学、应用物理4个专业恢复招生,115名学生报到入学。同年,首届毕业生373名学生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参加了毕业典礼。
1964年7月末至8月中旬全校教学工作会议召开,对减轻学生负担,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1965年2月,中国科学院同意学校与长春光机所分开,人员编制和经费独立核算,这时学校才真正成为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直属单位。
1966年3月,学校作出《贯彻“七三”指示的若干规定(草案)》,其中主要内容有:(一)减少学生一切活动总量,每周参加活动时间的总量最多不得超过54小时。(二)大力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三)精简各种会议,妥善安排各种活动。(四)减轻学生负担,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树立良好学习风气。(五)改进伙食管理,加强医疗保健工作。
1965年下半年至1966年,全校出现了学毛著、学雷锋、做好事、比贡献的良好校风。教师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做学生工作的干部和学生班主任,自愿搬到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全校上下呈现出爱岗敬业、勤奋向学的良好氛围。
2004年4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王大珩院士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大师风采】曾在学校任职、任教或学习过的院士:
王大珩 中科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龚祖同中科院院士
张作梅中科院院士
邓锡铭中科院院士
刘颂豪中科院院士
干福熹中科院院士
王之江中科院院士
唐九华中科院院士
陈星旦中科院院士
薛鸣球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君骅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立鼎中科院院士
杨雄里中科院院士
林祥棣中国工程院院士
姚骏恩中国工程院院士
【杰出校友】杨雄里 1941年10月生,出生于上海。1958年考入上海科学大学。由于他被安排从事视觉研究,在大学三年级时又转到长春理工大学学习。1980年—1982年,他在日本进修期间获学术博士学位。1985年—1987年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贝勒医学院从事合作研究。1988年—1999年任生理研究所所长。现任《生理学报》主编、《中国神经科学杂志》主编、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亚太地区生理学联合会理事、攀登项目“脑功能及其细胞和分子基础”首席科学家、973项目“脑功能和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他还兼任美国贝勒医学院及北大、中国科大、复旦、浙大等20所院校的顾问教授或兼职客座教授。此外,他还是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长春理工大学双聘院士。神经生物学、生理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0年加入九三学社。
施正荣1963年2月出生,祖籍江苏扬中。1983年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光学仪器专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硕士学位; 1988年留学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师从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诺贝尔环境奖得主马丁·格林教授;1991年以优秀的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获博士学位。后任该中心研究员和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个人持有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2000年,回国创办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现任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2006年个人资产接近200亿人民币,成为福布斯富豪榜中国大陆首富,全球500富排名第350位。
张国清1964年出生,河南罗山人。1985年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光学电子专业,清华大学数量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副总裁兼中国万宝工程公司总经理,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裁,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兼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总裁,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兼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总裁,中共第17届中央候补委员。现任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樊友山1963年出生,江西修水人,1986年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光学工艺与测试专业,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十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中央企业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
高广滨1963年5月出生,黑龙江省哈尔滨人。1984年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工程系光学仪器专业。现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
郁道银 1945年7月出生,安徽省肥东县人。1969年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精密仪器专业,1981年硕士毕业。现任天津大学副校长,天津市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理事,光电专业委员会常委,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中青年授衔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刘长德 63届光学仪器专业毕业,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某基地工作,少将军衔。
李德成 69届应用物理专业毕业,现任深圳市常务副市长。
杨士秋 73届毕业生,现任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朱忠刚 76届光学仪器专业毕业,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基地副总工程师,少将军衔。
吴东满 2003届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基地司令员,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