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弘殷,涿郡人,是北宋开国君主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他被追封为宋宣祖,谥号武昭皇帝。
简历
赵弘殷据闻“少时骁勇异常,擅长骑马、射箭”。
他的生平有两种说法:
一说他是后唐开国功臣之一,本来在赵王王镕旗下效力,协助李存勖推翻朱温创立的后梁。后唐立国后,他负责统领禁兵,驻守在洛阳,于是举家迁往洛阳定居。
另一说法指他的父亲赵敬本来在后梁出任官职,后唐成立后,“为躲避父祸,逃难到今洛阳郊外的夹马营,被 乡绅杜爽招为赘婿,定居于此。”
后汉时官拜都指挥使。后来赵匡胤投靠郭威,赵弘殷被派护驾出征,在儿子劝说之下倒戈相向,促成了后汉的灭亡。
家庭
妻:杜夫人
子:赵匡胤赵光义
庶子:赵光美

宋太祖赵匡胤父赵弘殷的陵墓。赵弘殷生前为后周殿前都点检,后周显德三年(956年)殁,原葬开封东南隅。赵匡胤称帝后,追封赵弘殷为宣祖,并将其灵柩迁葬于西村陵区。由于赵弘殷生前没有当过皇帝,永安陵虽称帝陵,但陵园规模比以后建造的七个帝陵要小得多。陵前石雕群不但数量少,形体也小。然而这些石刻造像雕法敦厚朴实,有浓厚的晚唐遗风。
赵弘殷(宣祖),《宋会要》云:“宣祖昭武睿圣皇帝,讳弘殷,翼祖子,母曰简穆皇后刘氏。仕周为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显德三年七月二十六日崩,赠武德军节度使。建隆元年三月追尊为昭武皇帝,庙号宣祖。陵曰安陵(在开封府开封县。令奉先资福禅院,即其地。乾清二年改卜于河南府巩县;景德四年析偃师、缑氏、登封县地置县,曰永安,以奉陵寝)。”
《宋会要》明确记载了赵弘殷的卒年,是其它史料所没有的,但对其仕履记述过简。《宋史·太祖本纪》所叙要详细得多,写了他早年投靠王鎔 ,以及在后唐、后汉、后周任职的履历,但对赵弘殷在石敬塘的后晋履历却只字未提。石敬塘本为后唐太原节度使、北京留守。他靠着割让燕云十六州得到契丹支持,当上了儿皇帝,所以历来为人所不齿。可是,由于石敬塘是篡唐称帝,后唐将吏自然而然地成了后晋将吏,这就是说,赵弘殷仕于后晋是必然的事,除非他曾辞职不干。事实是他并未辞职。《东都事略·帝系一》说他“自同光至开运,逾二十年不迁,而宣祖亦未尝介意。”“不迁”指没有升官。同光(923-925)是后唐庄宗年号,开运(944-946)则是后晋年号,由此可知赵弘殷确曾仕于后晋。正史对此讳莫如深,正是为尊者讳的具体表现。
赵弘殷南下镇州投靠王鎔的时间,可由其妻杜氏的年龄推知。《宋史·后妃上》载:“太祖母昭宪杜太后,安喜(今属定州)人也。”关于赵弘殷与安喜杜氏的婚姻,《东斋记事》卷一记此事云:“刘尚书涣尝言:宣祖自河朔南来,至杜家庄院,雪甚,避于门下。久之,看庄院人私窃饭之。数日,见其状貌奇伟兼勤谨,乃白主人。主人出见而亦爱之,遂留于庄院累月。家人商议,欲以为四娘子舍居之婿。四娘子即昭宪皇太后也。”刘涣所言未必句句是实,但事情的主体不会有错。据《宋会要·后妃一》,杜氏于建隆二年(961年)六月二日病死,年六十岁。据此可知杜氏生于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宋史·后妃上》:“既笄,归于宣祖。”笄,15岁;“既笄”,16岁。杜氏16岁为后梁贞明三年(917年)。这就是说,赵弘殷南下镇州的时间为公元917年。杜氏的父亲能够招落魄中的赵弘殷为婿,从常情讲,赵与杜氏应该年龄相当。假定赵的年纪为18-20岁,到他卒年的后周显德三年即956年,可推断赵弘殷享年57-59岁左右。
赵弘殷南下时间的考定意义重大,它为我们考证其它的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赵弘殷落魄杜家庄院的经历,给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赵弘殷为什么要南下,又是从何地南下并造成如此落魄的?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河朔地区频仍的战争所造成的社会动荡。据《资治通鉴》,晋军在河朔地区还未站稳脚跟,辽军即大举南侵。辽军于916年三月攻占新州(涿鹿)后,乘胜进攻幽州,并围困幽州达二百多天。晋军虽然在917年八月打破了契丹对幽州的围困,但契丹于同年同月任命卢文进为幽州留守,后又任命他为卢龙节度使。卢文进以攻占的平州(卢龙)为大本营,每年都要率契丹骑兵入侵晋的北部边境。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原因,蓟州自然是首当其冲。“晋人自瓦桥(今雄县西南)运粮输蓟城,虽以兵援之,不免抄掠。契丹每入寇,则(卢)文进帅汉卒为乡导,卢龙巡属诸州为之残弊。”(《资治通鉴》卷270)根据当时河朔地区的形势,以及“少骁勇”(《宋史·太祖本纪》)的性格特征看,赵弘殷应该是自蓟州离家出走的。由赵弘殷在杜家庄院“雪甚”可知,他出走的时间已是本年冬天。于此我们同时看到:在917年,赵敬仍在蓟州刺史任上,换句话说,赵敬任涿州刺史乃是后来发生的事。
石敬塘于936年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当上了儿皇帝。赵敬是否遭遇此事呢?按前叙赵弘殷在917年为18-20岁计算,再假定赵敬25岁有其子,那么,赵敬在917年为43-45岁。再推至936年,赵敬62-64岁。这样一个年龄的赵敬应该还在涿州刺史任上,退一步讲,赵敬应该还健在。总之,此时的赵敬已是辽国治下的臣民。结合《宋会要》“陵曰靖陵(在幽州)”的记载看,赵敬晚年占籍涿州,死后与其父其祖葬在了一起──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