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路军陵园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位于广州市水荫路113号,面积62120平方米,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陵园是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役中阵亡将士,于1933年由华侨捐资建成。园内有凯旋门、先烈纪念碑、英名碑、抗日亭、将士墓、战士墓、先烈纪念馆等七处烈士纪念物。整座陵园建筑规模宏伟,布局严谨,造型庄重典雅,主体建筑均用花岗石砌成,是一座富有古罗马建筑风格的陵园。

陵园入口处为花岗石砌筑的仿罗马纪功式建筑的凯旋门,门楼上镌刻“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十二个大字,背面门额上刻有“碧血丹心”四字。陵园中轴线长300米,宽14米,地面用花岗石铺成,便于群众瞻仰和祭奠英魂。从南至北建有“抗日亭”、“抗日阵亡将士题名碑”和“纪念碑”。抗日亭为一花岗石砌筑的四方亭;题名原稿碑为方柱体花岗石碑,碑体四面铭刻着1983位先烈的英名;沿中轴线踏阶而上是先烈纪念碑,纪念碑耸立在半圆柱廊中央,碑高20米,底座镌刻“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先烈纪念”,其上有一尊铜铸威武的十九路军战士塑像,塑像前正面台阶卧伏2对铜狮,8个铜铸宝鼎排列在拱卫纪功碑的厂石栏基上,铜像、铜狮、铜鼎寓意着“1.28”淞沪抗日。纪念碑后环以罗马式半圆柱廊,由12对石柱和门亭组成。陵园中轴线两侧为坟地,东侧为“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墓”,西侧为“淞沪抗日阵亡战士墓”,象征性的水泥馆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先烈纪念馆”又名“墓庐”,以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形式较为详细地展示了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的英勇事迹。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陵园建设。1981年成立了陵园管理处。1991年起十年间,按纪念性公园的要求投入巨资对陵园进行整治修复,对绿化进行了全面改造。新建的公园东大门,高18米,宽18米,全部用花岗石砌筑,装饰有20根立柱,整座门颇具欧式风格,庄严雄伟,气势恢宏。

东大门北侧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纪念馆,运用现代化的展示手法增加充实十九路军抗日史迹陈列。在陵园东北角的俱乐部、茶室,为游人提供休憩、娱乐饮食等各种服务。题名碑西侧是长46米、高4.6米的浮雕墙,它以艺术语言再现了十九路军当年“一.二八”淞沪抗日的战斗场面,在花岗石铺砌的浮雕广场的衬托下,颇为壮观。四座风格相近、形式各异的风雨廊,分设在陵园内,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北门广场上造型新颖的喷水池在绿树红花的衬托下更显生机,源源不断的喷泉射向空中又化作细雨飘洒而下,象征着革命先烈铁血御侮的爱国主义米精神永放光芒,烈士们的光辉业绩永垂不朽。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是日本侵华在广东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保护好陵园,充分发挥陵园的作用,对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祖国统一,反击日本右翼势力歪曲侵华历史的议论,加强华人间的团结与交流,促进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陵园七处烈士纪念物都是建于1932年,在广州沦陷和“文革”时期,虽受破坏,但基本保持完好。1981年广州市政府决定成立管理处对陵园进行保护管理,1991年开始又投入6000万元分三期工程对陵园进行整治维修,新建了展览馆、东大门、浮雕墙、将军墓、喷水池、接待室、办公室、茶餐厅、俱乐部和游客中心,对园内绿化和道路进行了全面改造,三期工程的完成,突出了陵园纪念抗日英雄的主题,完善了陵园景点配套设施建设,使陵园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纪念性公园。管理处注重讲解员的培养,基本形成专职人员组成的导游讲解队伍。

2002年初,陵园开始淞沪抗日七十周年纪念活动和国家旅游景点3A评定准备工作,年底前完成纪念馆的重新陈列、宣传资料和旅游纪念品的制作,淞沪抗日资料片摄制、电脑售票、监控系统、灯光音响系统和语音讲解系统等。今天,这座陵园更加焕发出青春,成为人们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休闲活动的场所,独具特色、环境优美的公园。

可乘公交车192 199 27 547 6 78 夜14在十九路军陵园站下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