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德化县雷锋镇肖坑村肖坑村地处福建德化县雷锋镇,东与南埕镇毗邻,西距县城20公里,交通便捷。全村256户,总人口1110人,分布于3个自然村落10个村民小组。全村土地面积11.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94亩,林地面积13929亩。
肖坑开发始于唐末,原居住者姓肖,故取名肖坑。明代洪武年间王氏迁入居住,至今已有600多年。现中心村大部分姓王,其他自然村有邱、危、范等姓氏。宋、明时期肖坑隶属永宁乡清泰里,清时设肖坑社,1935年隶属第二区西南乡肖坑保,解放初期属第二区(雷峰区)肖坑乡,管辖长基、石城、大玢、蕉坑等自然村,1958年成立公社后改为肖坑大队,1961年长基从肖坑拆出另立大队,1984年雷峰改乡后为肖坑村。
肖坑山清水秀、环境幽雅、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气候温和。肖坑经济支柱为农、林二业,历来是雷峰镇四大粮仓之一。林业是村财收入的主要来源,现木材蓄积量3万多立方米,毛竹林3000多亩,年可收益10多万元。企业有石材、竹木、农副产品加工,还有藤草编织、竹器等家庭手工业,发展前景广阔。
肖坑文化生活独具一格。自清光绪年间创办戏班以来,延年不断、长盛不衰。现有高甲戏剧团2个、演员60多人,木偶戏剧团2班,经常到安溪、大田、永春、南安、泉州等地演出,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添光彩。
2、安徽省贵池市梅村乡肖坑村肖坑村位于安徽省贵池市梅村乡南部山区,与石台县接壤,全村42平方公里,坐落在长约25公里,平均海拔700米的高山峡谷之中,有6个村民组,204户共785人。全村主要为来热带常绿阔叶林,现有山场面积6万多亩,其中自然林3万多亩、人工林1万多亩,毛竹7000亩,茶园3000亩,耕地158亩,人均0.2亩,是一个典型山区村。1999年全村工农来总产值650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入193万元,个体经营收入457万元,年人均创产值66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被池州行署确定为主态经济示范村,被省科委确定为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小区。改革开放以来,肖坑村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特色之路。
统分结合体制活: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由于乱砍滥伐、掠夺经营,加剧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民生活没有改善。针对这种情况,他们提出了以统的功能为重点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简称“双轨制”即田地归自己,茶园、山场归集体。一、以村民组为基础核算单位统一定价、销售,农民工资实行评工计分,定额计酬,年中预支,年终结算。二、耕地由农民自主经营,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个体经济,特别是庭院经济。
生态经济思路清:在90年代他们提出了“以青山绿水为本,走绿色生态之路”。一、封造并举,肖坑村严格执行林木限伐制度,采伐审批一支笔,记录一本帐,砍一块,造一片,封育一片。“八五以来人工造林98020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木材总蓄量为13万立方米。二、优化结构,突出主导产品,十年来共建生态型茶园3000多亩,年产绿茶3万公斤,实现产值200万元,利税20万元,利润60万元,为构筑立体种植生态茶园模式,还培植了8000多亩毛竹、杜仲、板栗、银杏等经济林木。三、 科技引路,发展生态产业,肖坑村先后创办了七个茶厂,投资35万元购进全套制茶机械,并与安徽农业大学和市农业局“攀亲联姻”请来中国茶圣、著名制茶专家陈椽教授等开发了3个品牌5个系列,并于1999年荣获“国际博览会金奖”。
共同富裕方向明:20年来村两委一任接一任,坚定不移地走:“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之路,肖坑村集体经济的有效积累促进发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村有1所完小,3所初小,入学率100%。村还建起了科技服务站,成立了农民技校。二、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功能增强,村民享受合作医疗,70%以上村民享受人身、人寿、养老保险,村民组还为每个劳力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三、通讯电视发展快,现在户户有电视机,130户安有程控电话,占全村65%,全村建有4座卫星地面接收站。四、交通状况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改观、计划生育水平提高,村自筹资金修通境内40公里长的公路,并每年拿4万元用于道路维护,全村人均住房达30平方米,现建有别墅式住宅50多座,多年来,计划生育率达100%,97、98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1998年,肖坑村被评为“全省百佳生态村”,沿着特色之路不断前进的肖坑,必将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