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野生稻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拉丁名 Oryza officinalis Wall. ex wstt

中文名 药用野生稻

拉丁科名 Granineae

中文科名 禾本科

保护级别 2

分布 广东、广西、云南

现状 渐危种。本种在我国南部有零星分布,染色体组为cc型,为二倍体植物,作为栽培稻的野生近缘种质基因而需加以保护。

海拔下限(米) 400

海拔上限(米) 1l00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杆直立或下部匍匐,高1.5一3米,直径7一10毫米,具8一15节,基部2一3节上生发达的不定根。叶鞘长达40厘米,大多比节间长3倍以上,无毛;叶舌膜质,长约4毫米,无毛;叶耳不明显;叶片宽大,线状披针形,长30-80厘米,宽20一30毫米,质地较厚,先端尖,基部渐窄呈柄状,中脉粗壮,侧脉不明显,下面糙涩,上面散生长柔毛,基部贴生微毛,边缘具锯齿状粗糙。圆锥花序大型疏散,长30-50厘米,分枝长10-15厘米,3一5枚着生于各节,具细毛状粗糙,下部长、裸露、腋问生长毛;小穗柄长1-4毫米,粗糙,顶端具2枚半月形退化颖片;小穗长约5毫米,宽约2.5毫米,厚13毫米,黄绿色或带褐黑色,成熟时易脱落;不孕外粹线状披针形,长1.6-2毫米,顶端渐尖,具1脉、边缘有细纤毛,成熟花外稃阔卵形,脉纹增厚隆起,脊上部或边脉生疣基硬毛,脉间下陷,散生短硬毛,表面具较粗的疣状突起,其在每侧排成24-26纵行;芒自外样顶端伸出,长5一10毫米,具细毛;内稃与外稃同质,宽约为外稃之半,脊疏生疣基硬毛,顶端有小尖头,边缘干膜质;花药长约2.5毫米。颖果扁平,红褐色,长约3.2毫米,宽约2毫米。

特性 分布于丘陵山地和山坡中下部的冲积地和沟边。为喜温暖、多雨、潮湿的短日照植物,生于丘陵林地环境,适宜在荫蔽、腐殖质丰富、pH值为6左右的肥沃沙壤土上生长。伴生植物有薏苡 Coix lacrymajobi L.,棕叶狗尾草 Setaria palmifolia (Koen.) Stapf,蕨类等。在较大的河流、池塘、沟渠有较深水层和无阴蔽处均不宜于生长,因而有别于稻和普通野生稻。

保护价值 曾报道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有基因交换的类型。为了丰富栽培稻的种质资源,提供育种的遗传材料,而须加以收集和保护。

保护措施 在药用野生稻产地作适应保护。

栽培要点 一般在9-10月抽穗结实,种子极易脱落,需要适时收集,随熟随采,晒干,贮存至翌年4月初播种繁殖。

Oryza officinalis Wall.ex Watt

禾本科 Gramineae

多年生草本,高1.5-3m,8-15节。叶鞘长达40cm,叶片线状披针形,长30-80cm,宽2-3cm。内稃有疣基硬毛。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生于海拔400-1000m处的丘陵山地、坡下冲积地和沟边。印度、锡金、中南半岛也有分布。是染色体组为CC型的二倍体植物。存在与栽培稻的基因交换类型。也是水稻育种的原始材料。国家二级保护渐危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