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盉盛酒器和盛水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主要用途是盛水以调酒。基本造型为圆腹,带盖,前有流,下设三足或四足。商周时期,盉口大,腹深,流直,多作分档式袋足或柱形足,商代足则多做成空心。春秋战国时,盉口变小,腹部扁圆,流往往做成弯曲的鸟头或兽头状,蹄形足较为常见,有的蹄形足做成动物形象。许多盉还加上弯曲的提梁,并用环索连结盉盖与提梁,造型轻盈秀巧。

盉hé 1.古代酒器。青铜制。大腹敛口﹑前有长流,后有鋬,有盖,下多为三足。盛行于殷代及西周初期。王国维《说盉》:"盉乃和水于酒之器,所以节酒之厚薄者也。"郭沫若《长安县张家坡铜器群铭文汇释》:"金文'盉'从禾者,乃像意兼谐声。故如《季良父盉》,字像以手持麦秆以吸酒。"一说,调五味之器。见《广韵.平戈》。 2.调味。后通作"和"。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盉,调味也。”即是用于调和酒味浓淡的器物,为酒器。但同时考古资料表明盉又常与盘配合使用,有研究者认为应为水器。究竟属何类抑或二者兼有,目前学术界仍有不同意见。盉一般为圆体,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三足或四足。始见于二里头文化(夏代),盛行于商晚至周初,春秋战国时出现提梁盉(有称为鐎盉),群舒及淮河一带还有鬲形盉(又称献形盉)。此为群舒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