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学院派又称“学院派美术”,“学院派服饰”或“学院派绘画”,一般意义上泛指通过学院严格训练、师生相传、层层因袭而具有一种保守性质的绘画。
中国学院派2009年中国内地高校诞生了第一个学院派服饰品牌“单身派”。
起源作为美术史上的学院派,起源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而后流行于欧洲,盛及到十八、十九世纪的各个美术学院。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美术在出现了明显衰落现象的同时,又受到巴洛克艺术的冲击。为了捍卫文艺复兴已有的艺术成果,反对巴洛克艺术对古典艺术的取代以及世俗化的倾向,在官方的支持下欧洲出现了许多“学院”,其中最具影响的是 1580 年由意大利的美术世家卡拉齐家族的卡拉奇兄弟在波伦亚建立的卡拉齐学院。因其建在波伦亚故又称波伦亚学院。这些学院在授徒方面,十分重视基本功训练,要求极为严格。既要求把古代作品的形式规律和文艺复兴大师的艺术视为永恒的不得稍加超越的规范,又要反对巴洛克艺术对形式的追求。但由于本身的顽固不化和反对革新,结果走上了脱离社会生活,缺乏生气的程式化道路。因而学院派意味着严谨和规范,也意味着因循保守。
波仑亚学院的功绩在于结束了古老的、行会师徒传艺的、手工作坊式的教育,而使整个美术教育向前大大提高了一步。其后的美术学院强调要继承文艺复兴时的古典艺术,追求形式的完美和内容的典雅。重要的代表画家有卡拉奇、列尼、布朗、布格罗、大卫、安格尔等等。
学院派始于 16 世纪末的意大利,十七八世纪在英、法、俄等国流行,其中法国的学院派因官方特别重视,所以势力和影响最大。学院派重视的规范,包括题材的规范、技巧的规范和艺术语言的规范。由于对规范的过分重视,结果导致程式化的产生。学院派排斥一切粗俗的艺术语言,要求高尚端庄,温文尔雅,反对激烈的个性表现,讲求理智与共性。学院“ Academy ”一词最初含“正规“、走正路不走邪路的意思。如何才能走正道,在学院派看来就是重视传统,向传统学习,因而学院派反对所有的改革。学院派十分重视基本功训练,强调素描,贬低色彩在造型艺术中的作用,并以此排斥艺术中的感情作用。这些特点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正反两方面的。
代表人物1.雅克·路易·大卫(J.L.David 1748-1825)十八世纪末与十九 世纪初法国卓越的画家,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出生于 巴黎商人家庭,少年时跟历史画家维恩学画。18岁入皇 家绘画雕塑学院,26岁以《安蒂奥赫和斯特拉尼卡》而 获得罗马奖,随后与维恩去意大利访问和学习。1780年 回国后创作了《贝利萨利乞求施舍》、《安德洛马哀悼海克多》等,1784年成为皇家艺术院院士。1785年再次赴 罗马完成《荷拉斯兄弟之誓》获得成功,1789年创作 《护从官给布鲁都抬来他儿子的尸体》。
1792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他成为国民议会委员,赞成判处国王路易十六的死刑, 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793年创作了名画《马拉之死》(布鲁塞尔美术馆藏)。法国大革命到来时,大卫积极投身其中,为国民议会创作了不少绘画。此画便是其中一幅重要的历史画,题材取自画家亲眼所见的悲剧场面。。雅各宾派失败后,他被捕入狱,后经画家夫人与学生多方恳请, 最后获释。获释后立即创作完成了《萨宾妇女》。
1799年 拿破仑政变后被指定为政府画家,画了《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雷卡米埃夫人像》、《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 《发旗》等,受到皇帝拿破仑嘉奖与授勋。波旁王朝复辟后,画家被剥夺公民权和财产,被迫逃亡国外,晚年从事教学和肖像画,学生有热拉尔、格罗、安格尔等。77岁逝世於布鲁塞尔。
2.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1867年 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古典主义画家。父亲是位雕塑家和室内装饰画家。安格尔从小学习绘画和音乐,曾为生计参加过乐队作小提琴手。1797年来到巴黎,进大卫的画室继续学画。1805年画了一组里维埃尔家族肖像,以绝妙的技巧使人们赞叹不已。1806年去罗马,在那里一生活就是18年。 他一方面学习、临摹古代大师的原作,一方面进行素描肖像和油画创作。主要作品有《解开人面狮身像之谜的奥狄普斯》、《瓦尔松的浴女》、《大宫女》、《奥西安的梦》,以及《德沃塞夫人像》、《帕格尼尼像》等。1824年返回巴黎,在沙龙展出《路易十三的誓言》获得成功。
其实学院派不仅仅是指绘画方面,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等都可以用此形容词. 通俗一点讲,所谓学院派,是指受过正规且完整的学校教育和学术训练,学术研究上有师承的人。与学院派相对的叫自由派(也有称之为街头派),主要指那些没有受过完整学校教育,多以自学或自我训练方式进入学术圈的人,他们的学术研究一般少有师承,比较易于接受众家之长,常被认为不够正统。比如NBA就分这两大派。